三汇彩亭会,作为四川渠县三汇镇独有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事,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在三汇镇的街道与广场热闹上演。这场传承百年的盛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汇彩亭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百戏”中的“寻橦”。历经岁月变迁,在宋代,它演变为“高台社火”,增添了更多表演元素;元代时,又由“抬箱”转化为“抬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与表演方式。到了明代,“抬阁”在民间行香走会中极为盛行,备受百姓喜爱。而三汇彩亭会正式形成于清初,在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庆典。
在三汇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民俗传说。昔日,三汇土祖庙中供奉着“送子娘娘”“痘母娘娘”“麻母娘娘”,合称为“三圣娘娘”。清初,三汇地区深受麻疹肆虐之苦,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百姓们忧心忡忡,为了祈求“三圣娘娘”庇佑,消灾免难并赐予男孩,每年“三月十八日”,在“三圣娘娘”庙会期间,人们精心扎制亭子敬献,以表达内心的虔诚与期盼,这一传统也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三汇彩亭会。
三汇彩亭会的表演形式独特,令人称奇。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之上,一根铁杆拔地而起,杆上支架纵横交错、斜展横伸。艺人们巧妙地将从戏文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精心提炼的人物与情节,层层叠叠地布置3 - 5层,使得整个彩亭高达8 - 10米。如此庞大而精巧的彩亭,需由8 - 12个身强力壮的壮年男人分成两班轮流抬行。旁边,还有二人手持长戈,威风凛凛地开路护亭。行进过程中,彩亭随着步伐缓缓移动,亦步亦趋地游街窜巷。远远望去,彩亭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完美凸显出“高、惊、险、奇、巧”的独特艺术魅力,每一次亮相都能引得观者惊叹连连,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