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花涧茶读,店里的服务员说经营了十多年的木渎华润万家超市要关门了,让我如果买日用品的话可以尽快去淘淘,想想也是,很早办了会员卡,因为离天虹餐饮及电影院、星巴克、足浴按摩比较方便,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常常一泡半天光景,大包小包冰箱里储备一个星期的早饭食材。疫情期间用惯了叮咚买菜,去的频率也就降了下来。晚上我买了标价980元的冷冻海鲜、食用油、比利时啤酒及部分日用品,优惠399元,实付近600元,也算打折购物小狂欢吧。
携四大袋东西雨中滴滴打车的路上,我一直寻思事件发生背后的成因,想想当年大润发、麦德龙、欧尚、家乐福、沃尔玛超市开业拥挤的人群,真是和诺基亚手机陨落一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超关店潮”抛开电商和新消费等次重要因素,个人感觉最大的原因是反应了消费需求疲软,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导致消费意愿降低,尤其是对非必需品的购买力下降。特别是疫情后部分家庭储蓄意识增强,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更注重性价比而非冲动消费。
次重要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电商与社区团购、直播平台的挤压,如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的普及,分流了大量传统商超的客源,尤其是日用百货、家电等标准化商品;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叮咚及多多买菜等平台以低价和便捷配送抢占市场,直接冲击商超的生鲜和快消品销售;直播带货兴起,进一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部分需求转向线上即时消费。
而现实大商超的租金与人力成本攀升(如工资、社保缴纳),据说华润旗下近10万员工(劳动密集型)创造的利润还不如薇娅直播团队创造的多!再者大型商超严重落后于年轻人即时性需求,他们更倾向于“即时满足”,便利店(如7-11、全家)和即时配送(如美团闪购、饿了么等)抢占了高频次、小批量的消费场景,同时细分的生鲜超市、百果园等专注垂直品类,以专业化和高性价比也分流了部分客群。
还有一点是会员制仓储店的冲击,Costco、山姆等通过会员制锁定中高收入群体,以“精选SKU+低价爆款”模式吸引消费者,除了就近区域,传统商超的中高端客群也被分流殆尽。不进则退,想想靠年纪大的受众天天排队买鸡蛋的利润确实无法支撑运营。“商超关店潮”的本质是传统零售模式不能适应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双重挑战。大超市要和胖东来一样,生存的关键在于从“商品中心”转向“用户中心”,通过精细化运营、业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重构人、货、场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