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黄爱钧

    醉美吴语!苏州话是吴语太湖片的代表性语音,在苏州生活,说苏州话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乡音无改。只是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都讲普通话了。每每听到有一行北方人赞许这一声嗲嗲的吴侬软语,脸上总会漾起自豪笑意。“醉里吴音媚”,风光如画的姑苏城,或许只有这醉人的吴音,方能与之相配。“苏州闲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发音有腔有调,软糯圆润,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尤其女子说来更为悦耳动听。 小时候常有“栀子花哎,白兰花,阿要买朵白兰花…”、“桂花赤豆汤”、“赤豆棒冰,奶油雪糕”之类的叫卖声穿过长窄的弄堂,光听了这甜糯婉转的声音,已让人酥到了心里。苏州话天生带着儒雅的书卷气,就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偶尔夹带点官白与文言文,又富含古老的勾吴遗韵,一如一阙吴歌,又如一曲评弹。 比如吴语里要称赞某物,总会说上:“哉”,古人说“不亦快哉”,或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之”,一个“哉”字道尽了多少难以名状的赞叹兴奋与感慨!苏州人看见下雨下雪,叫“落雨”、“落雪”,一个“落”字便生动诗意了许多,或缓或急,或疏或密,也就无意间织就了江南烟雨意境。 二千五百余年,苏州人依旧世代沿袭着这不老的音韵,让“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气息多了一份生动鲜活的乐感。比如乡下一带称呼小姑娘有叫“小细娘”,也有“小娘鱼”的,叫孩子叫“囡囡”,称小姑姑叫“小娘娘”,这些平时听量不足为奇,但变成文字落到纸上,似乎便成了戏文里的称呼了,沾染上唐诗宋词的温婉,得雅俗共赏之妙,很是有趣。 吴地日常用语也是非常谦恭,小时候住的弄堂里,街坊邻里年纪长些都以先生、师母称呼,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辈分,邻居都称X先生、X师母,听上去亲切而又尊敬,温良而又敦厚。“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阳光下微醺的酒意,庭前流水舟自横,远远有采莲词隐约而至。鱼米之乡的天堂美好,置身其间,怎不醉苏州?#苏州 #姑苏城 #方言朗诵大会 #吴语 #江南 #邻家诗话 #我在soul碎碎念 #独一无二的普通人 >>阅读更多



用户:黄爱钧

    观《人生只若初见》,“梁乡”遇刺身亡,二千余年的封建王朝也在十余天后终结,中国历史走向共和、南北议和及袁世凯称帝、护国护法的混沌时期。或许良弼的死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网络上有许多人说全剧有美化那个腐朽不堪的晚清王朝之嫌疑,我想这或许有后来者“上帝视角”的所谓高度原因吧,换位思考,我们如果生在那个内忧外患、百年积弱的大时代,保皇、立宪、改良、西化、革命、教育和实业救国…,凡此种种,哪一个是正确答案?都是在迷茫状态中的“盲人摸象”。 不谈爱恨情仇,因为“大女主”淑红与吴天白、梁乡、杨凯之,甚至和“娃娃亲”的宋晨都有情感纠葛,妥妥的“四角之恋”,连“完山书店”的神通广大的日本老板也为她的耐力、严谨、诚信所折服。剧中三位日本士官学校的同窗好友(都有原型),在时代洪流中,亦是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和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同学们如出一辙,但历史没有假设,从整体性、全局观和宏观、客观立场的出发,感慨历史迷雾中的微光,早起写一篇观《人生只若初见》的现代启示。 该剧将镜头主要对准了1900至1912年这段历史转折期,一群意气风发的留日士官生殊途同归的命运轨迹,恰似被时代飓风裹挟的蒲公英,或投身新军践行改良,或周旋朝堂推行宪政,或投靠军阀权贵委身壮大,或秘密结社策划断头革命…。这些被当代观众直接贴上“保皇”或“革命”标签的选择,实则是历史参与者们当年在迷雾中的艰难探索。剧作反映的历史复杂性,恰是祛除历史简化的良药,和我们当今越来越接受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全民族抗战意义,也是我们正确史观的精彩呈现。 看完了最后一集,应该说本剧的服道具品质和场景绝对是忠实还原的,是我这几年纵观历史正剧里面最好的!当镜头扫过预备立宪的诏书与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烽火,包括摄政王载沣的华服及袁世凯的军装与孙文的西装,观众看到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而是旧秩序崩塌时迸发的无数可能。正如留日士官生们各自坚持的救国道路,本质上都是对现代性冲击的应激反应。该剧真正价值不在于论断是非,而在于重现了历史现场的选择困境。 当“改良派”在资政院舌战群儒时,“革命党人”正在秘密试制炸弹,这种共时性的呈现,撕开了线性史观的裂缝,让我们得以窥见:每个历史瞬间都蕴含着未被实现的未来。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恰是对“上帝视角”最有力的解构。近代科教文卫和近代工商业的繁荣始于“洋务运动”,因此不能简单去判定某一个人是好是坏,比如合肥人李鸿章,我们常熟人翁同龢,都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我看过翁同龢的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希望国富民强,能力敌四夷的一厢情愿! “杀我者,真英雄;我之死,大清必亡!”,在祖宗基业面前,如果我是爱新觉罗.良弼,刻在骨髓基因里的正统,明知危机四伏,不可为而为之,我估计也会为挽救大清灭亡而殚精竭虑的!摧枯拉朽的是时代,人性面前,是非错对又有什么标准呢?!#历史那些事 #追剧 #晚清民国 #人生若只如初见 #观后感 #上帝的视角 #我为什么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一种感慨叫人到中年 #稳行健远 #独一无二的灵魂 #我在soul碎碎念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中华有为 #为生活努力奋斗 #平凡中流淌的美好时光 >>阅读更多



用户:黄爱钧

    扬州昨日喝了六扎壶茅台,直接回酒店,夜宵烧烤也吃不动。早上起来方才洗澡,四种口味包子、一碗面条、一碗菠菜猪肝汤,方回过点神来。自责自己一次次的让另外一个理性的自己失望,白天喝茶的自己是睿智理性的,晚上宿醉的自己是感性失控的。今晚喝了半瓶澳洲西拉子红酒,拒绝第二场,早点回去休养生息,写一篇《劝诫赋》,但却明知道自己缺少知行合一: 嗟乎! 广陵烟月本清嘉,奈何杜康累形骸。琼浆六扎倾喉过,羲和失御坠崦嵫。玉山颓倒扶难起,金齑满案箸不持。夜游子胥眸带血,昼醒周郎鬓沾灰。邗江宿醉。 昼则清明如松立,夜则颓然若柳欹。南澳赤珠虽甘冽,半瓯已足蚀肝脾。闻说嵇康锻铁时,七碗不过守中气;可叹刘伶荷锸处,五斗终成泉下泥。酒痴糊涂。 昔日子云作酒箴,今朝何人解玄机?愿效陶令止觞咏,莫学太白醉赋诗。且看星斗转银汉,何苦酡颜效狻猊?从今若许刘阮约,但汲寒泉煮春荠。茶酒相欢。 --配图为花涧路上自摄的南天竹花微距#宿醉后遗症 #扬州是个好地方 #知行合一读书 #我为什么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传统文化 #有一种感慨叫人到中年 #酒痴糊涂 #稳行健远 #独一无二的灵魂 #生活要有仪式感 #我在soul碎碎念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拾尽繁花皆是你 >>阅读更多



用户:黄爱钧

    昨天因常去的花涧茶寮绣球花盛开,写了一篇文字。讲真心话:虽然我们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绣球花成片开放亦蔚为壮观,但看过日本的端午祭,那些唐宋古刹与紫阳花开(绣球花唐时旧称)的相得益彰,却是与樱花祭、枫叶季一样久负盛名的存在。而在国内,杭州永福寺的绣球花开也是绵延数百年的花期轮转,寺院绣球,不仅赏心悦目,更是佛理相依,值得推荐大家短途观赏。 杭州永福寺在灵隐寺之侧,依山而筑,青石阶曲曲折折隐入林间。寺院绣球皆植于廊下、庭前、石径旁。每逢五月,蓝紫粉白,团团簇簇,与黄墙绿植和飞檐黛瓦相映,恍若古画。 而佛寺栽绣球,其花形圆满,如法轮常转;花色随缘,不执一端。高僧有云:“此花最似佛法,昨日蓝,今日紫,明日或白,色相无常,而本性如一…” 。最喜欢锦鲤与紫阳花的水系搭配,花团可以锦簇的更久远。 郁达夫先生见过盛花期的永福寺,曾于散文中提及:“灵隐后山,有寺隐于林,花事极盛,尤以六月之绣球为最。”,他独坐花下,看花色映着青苔古石,竟觉“时间在此处停滞”。 绣球最大特点是花色善变,昨日还是青白脸儿,一夜雨露竟泛出虹彩。想起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它“能变一色而具数色之妙”,因此庭院够大,感觉绣球应该木绣球和草本的绣球花兼种。 宋人杨万里亦曾困惑:“紫阳花发遇酸蓝,不遇酸时色自惭”。其色变之秘,藏在花瓣细胞中的飞燕草素。此物遇铝离子则现蓝,无铝则呈红。而铝离子活性,又全凭土壤酸碱调停。日本俳人松尾芭蕉观之叹道:"紫阳花畔,尽是遗世之泪。"大约也是悟得其中无常之理。人生无常,来这一遭,生如夏花之绚烂,好比是我的文字,从小学日记起累积,从未有大的间断,也是老来可追忆之宝贵碎碎念。#绣球花无尽夏 #永福寺 #紫阳花开 #绣球花 #我为什么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传统文化 #有一种感慨叫人到中年 #独一无二的灵魂 #繁花 #生活要有仪式感 #我在soul碎碎念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拾尽繁花皆是你 >>阅读更多



用户:黄爱钧

    纳兰词的婉约,浪漫而悲凉,都说喜欢纳兰和仓央嘉措的男女命运大部多舛。《人生若如初见》里的谢菽红,简直是“美强惨”的顶配!从懵懂富家女到革新女战士,她的成长史被三个男人“虐”出了新高度!吴天白的“骗”、梁乡的“辱”、杨凯之的“死”,在大时代的滚滚洪流当中,这三个爱恨情仇的男人都死了!每一步都踩在观众泪腺上。尤其是“梁乡强暴怀孕”和“吴天白炸死”“杨凯之战死”三大高能情节,加上“娃娃亲”的宋晨,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与这乱世里的“四角恋”,为啥让人又心痛,又上头。 菽红出身书香门第,有才华、有颜值、有信念,感情线颇为丰富的时代女性。她起初与宋晨有娃娃亲,但她嫌他不成熟。十七岁时崇拜且爱慕“化学天才”吴天白,并跟随他逃亡至东洋生活。在东京,她谋求生存,经营文具、熏腊店到照相馆。她虽然被梁乡强行占有并生下孩子,但依然四处奔波,颠沛流离。后来菽红回到上海,继续理想与事业,并与杨凯之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最终两人成为夫妻,只是杨凯之最后也死了,乱世飘萍,个人命运不值一提,因为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吴天白是骗她上贼船的第一个男人,却成了她的“劫后余生”。开局就“渣”得明明白白,嘴上喊着革命理想,转头就把谢菽红忽悠进刺杀行动,害她家不能回、国不能留,硬生生从大小姐变“亡命鸳鸯”。可你说他完全没心?细节却无处不在,理想与浪漫兼具。这种“又疯又宠”的矛盾人设,简直是朱亚文的演技高光,修缝纫机时的麻利,缝衣服时手指发抖,明明爱到骨子里,偏要嘴硬“老子是干大事的”。而他的离别赠言里说过菽红是最懂他的人,巧的是第二天吴天白就被不慎炸死了。 剧中梁乡其实是爱菽红的,只是表达方式有点木讷。据说菽红的原型是郑毓秀,郑毓秀是旧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和女律师,有文化、有底蕴、有信仰,她也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女刺客”,她参与了多次刺杀行动,包括对摄政王载沣和袁世凯的刺杀,并亲手策划了对良弼的刺杀,而良弼的死也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剧中的菽红与历史上的郑毓秀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满激情和勇气!生养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似乎也无从选择,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力挽狂澜,我估计属于浅尝即止的。#热播电视剧 #追剧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词 #仓央嘉措 #我为什么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传统文化 #有一种感慨叫人到中年 #稳行健远 #生活要有仪式感 #我在soul碎碎念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人间烟火 #浮生若梦 >>阅读更多



用户:黄爱钧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走过”,一直认为这句话很唯美,但毕竟是一厢情愿而已。真正失去的时候,人生有太多的不舍。都说一语成谶,四月份辛柏青在话剧《苏堤春晓》巡演中扮演苏轼,当念到那首经典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泪祭亡妻王弗,念到“你为什么不管我啦”时,因为入戏颇深,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看过视频的我也是湿润了眼睛。 当时,现场的观众无不被这发自内心的独白触碰到,闻者落泪,听者伤神!而今,随着爱妻朱媛媛的病逝,似乎也能体会辛柏青其实在话剧里演的是真情流露,毕竟朱已经走了五年抗癌之路。近千年前的那个大文豪秉烛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千古绝唱。而如今辛柏青对他妻子朱媛媛的情感伤痛恰似苏轼对妻子王弗的难了情意。 一古一今,美好的情感联结都在这两对夫妇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展现。辛柏青在话剧舞台上的深情演绎,仿佛让观众穿越回了北宋苏轼所处的时代。他能将东坡先生那份痛失爱人的悲怆如此真切地展现出来,不仅得益于他精湛的演技,或许也源于他自己在生活中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体悟,从同学到爱人以及相同的表演事业,共同走过的三十余年光阴,虽然从人性角度能理解他应该还会续弦,此后的辛柏青无数次午夜梦回,想来又是多少次泪眼模糊。#一句印象深刻的诗词或名句 #情感诗词 #苏轼 #《江城子》 #辛柏青朱媛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词或名句 #我为什么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传统文化 #有一种感慨叫人到中年 #独一无二的灵魂 #我在soul碎碎念 #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 #离苦得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