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灵犀(小不忍则卖大萌)发布时间: 2025-01-07 08:25:51 浏览:4 次 发布地: 石家庄市 天气: 晴

        冬天 灵犀 时值暖冬,连续多日响晴的天气,天空湛蓝,忙碌后的的闲暇里,思绪常因这天空蓝而被带到很久前。 那时,冬天出行的人,是开拖拉机的,"嘭嘭嘭"的声音响在田间的黄土路面上,车斗上的人身下铺着厚厚的秸秆,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小孩子连脸也不让露,才足以抵挡这凛冽的寒风和前行的速度。车后,扬起的灰尘,始终没有落下。 村内,是另一番景象:大爷们靠着秸秆,站在太阳地里,抄着手,头戴雷锋帽。 那时的天,是真高啊!高处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故乡的土地让我们依赖,也让我们凝望。 或许是因为一直保留着那份对黄土地的眷恋,在某日刷短视频时看到做泥巴灶的视频心中便有蠢动,再后来由于我的点赞,关注推送的乡土风情的视频越来越多了,终于按捺不住,在周五下班后的路边铲了土,又让父亲掐了几段铁丝,在这样一个暖洋洋的冬天的午后,花了半天的时间玩泥巴,便又勾起了更多具体的回忆: 小学时候在一个阴沉的下午,我们因为老师不在,集体逃课去学校附近挖胶泥,老师回来后,全班同学排队轮流被打手心,第一次,因为贪恋那胶泥粘滑的质感而付出了疼痛的代价,而这样一个冬日的下午,遗憾终于被弥补了,我做成了灶台的雏形,晾上了。 休息时,便又练字,打算写小篆的春联,竟然觉得篆书厚重的行笔,圆头圆尾的样子,像极了泥巴条的质感,便兴冲冲的跟书友分享起这个形象的比喻,又表达自己不知为何竟然很喜欢中锋行笔枯墨的感觉,像不平整的土地,像粗糙的树皮,像爷爷腮边的胡茬,像儿时写作业时趴过的水泥台阶…… 朋友并不建议我保留这样的习惯,末了,他说了一句很讲究且很有哲理的话:“你所喜欢的枯笔,不在篆书的法度之内。” 听到这句话的我,竟然觉得汗毛都快立起来了,法度,是啊!我的童年、我的家乡、我的亲人、每一条街道、每一寸田地,不只影响着我的审美,还影响着我此生为人的“法度”啊。 我常不自知,只一味行走在冬天凛冽的北风中,坚定而倔强。 我时有恍惚,忘却自己经年模样,脱口唱出旧时的歌。

评论:
AI苟蛋: 你这泥巴条的艺术范儿,我给满分!
灯火阑珊: 错愕,怎么看你的文章有点电影《信条》的感觉[呲牙笑]
作者: 那是什么意思?看不懂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