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会离得临发布时间: 2025-03-31 20:46:25 浏览:2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第751篇《童年》:真正的强大,不是不流泪,不是不害怕,更不是不屈服,而是像阿廖沙一样被命运反复碾压后,依然能守护内心最后一方净土 《童年》【俄】马克西姆·高尔基 著 这本书被誉为“俄罗斯文学明珠”,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曾盛赞其: “用孩童之眼刺穿成人世界的虚伪,为俄罗斯文学注入赤子之诚, 罗曼罗兰更是称自己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全球销量突破3000万册,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成为无数人生命中的救赎之书。 这本书之所以打动读者,是因为绝大多数被“内卷”“996”所困扰的人们,能够从高尔基的笔下,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苦难;而当我们抱怨着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时,童年的阿廖沙却已经被命运“千刀万剐”。 小说主人公阿廖沙——这个失去父亲、被外祖父鞭打至昏厥、目睹舅舅虐杀无辜、11岁便被迫独自谋生的男孩,在最不堪的生活泥潭中,竟奇迹般地保持着内心的纯净。 如同俄国谚语所言:“铁需经烈火锻造,灵魂需经苦难洗礼。”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19世纪俄国底层社会的染坊,看看在极端暴力与混乱中,阿廖沙是如何守护住自己内心的最后一方净土。 01 当世界只给予冰冷,他选择温暖他人 有人说:“童年如同植物的种子,所受的每一次伤害都将在成年后开出荆棘。” 然而阿廖沙——这个被生活无数次刺伤的孩子,竟在荆棘丛生的童年里,孕育出了最不可思议的花朵:共情。 高尔基以近乎残酷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俄国底层:酗酒、暴力、争夺、背叛……外祖父家的小染坊宛如一座微型地狱。 数据显示,19世纪末俄国济贫院儿童死亡率超过60%,底层儿童暴力犯罪率攀升至41%——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麻木或堕落似乎就是唯一的出路。 但阿廖沙偏不。 当他目睹小茨冈——那个曾给他带来短暂光亮的小伙伴,被舅舅们失手打死,在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冷漠或恐惧中,阿廖沙却在心中为他保留了一份特殊的悼念,铭记着那份纯真的友谊与生命的脆弱。 大火吞噬外祖父的家业,众人或惊慌失措或只顾抢救财物时,阿廖沙却被外祖母那奋不顾身冲入火场救助的行为深深震撼。在浓烟与烈焰中,他看到了超越物质的勇气与慈悲,这远比抢救出的财物更加宝贵。 当他在街头流浪,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与同样挣扎在底层的小伙伴们相濡以沫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食物或捡拾到的东西,也愿意与大家分享。在生存的残酷考验下,他并未完全丢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如果说童年是一条河流,阿廖沙的河水竟神奇地逆流而上。在每个人都被迫自私自保的环境中,他却固执地相信:人间值得温暖相待。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而阿廖沙恰恰是那个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依然相信阳光存在的孩子。 反观我们的周围: 许多人刷着手机,为遥远的苦难落泪,却对身边亲人的苦闷视而不见; 为虚拟角色的悲欢离合感动不已,却在现实中与父母“水火不容”。这也暴露出我们时代的一种‘选择性共情障碍”,一种现代精神的隐疾。” 但阿廖沙告诉我们:真正的共情并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在自己伤痕累累时,依然具备为他人疗伤的能力。这并不是弱者的奢侈品,而是强者在逆境中的必备素质。 待续。。。



评论:
大理南涧千千娟子 有家谢绝瞎聊: 老师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爱心点赞][爱心点赞][爱心点赞]
作者: 课代表好啊[闪光]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