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已有过的说法: 按照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说法,西学导入中国并在中国落户大致有三种模式:生成和而不同新学科的“接轨”型、直接借用而产生出新学科的“移植”型、完全替代中国已有类似学术的“取代”型。如西方考古学(重田野挖掘)传入中国时,中国已有金石学(对古董的研究、欣赏),李济等老一辈专家,受过西方人类学、考古学训练,又继承了金石学的传统,终于在河南殷墟的考古发掘中获得巨大成就,建立了中国考古学。这是“接轨”型学科产生的范例。再如地质学,中国的舆地之学属于人文地理范畴,严格地说没有偏重于找矿的地质学,因而在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专家引进西方地质学之后,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地质学。这就属于典型的“移植”型。而西医传入中国后大行其道,把中医排斥到边缘地位,这就是最好的“取代”型学科建立的例子。当然也有某种学科的形成属于混合型的,如数学在中国的生根开花就与中国原有算学有关。算学的目的是功利的(满足天文历算需要)、方法是机械化的(强调快速运算),而数学的目的是纯粹科学的(追求事物本质联系)、方法是公理化的(强调逻辑演绎),二者相互碰撞后,算学放弃了自己的算术符号,吸收了数学的符号与理念,马上形成了中国的数学。这是“移植”“接轨”结合型的范例[3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