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者羽发布时间: 2023-04-24 01:12:47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雄壮、华丽的盛唐交响乐在在公元755年的冬天戛然而止,安史之乱也成为中国史上绕不开的话题。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是“双高“畅销书作家郭建龙2022年的新作。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盛世”和“崩塌”。讲述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对天子、权相、宦官、将军等政治人物都做了纪录,同时还纪录了一个很特别的群体:诗人。在灿若星河,闪耀无比的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等的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血肉丰满的会写诗的人,同命不同运的“政治吉祥诗人”李白、贺知章,前期追求功名利禄未果转向书写自己观察的“时代记录着”杜甫,出身名门望族而又深依佛门的王维,事业有成享受高官厚禄的高适,个人的命运总是在时代的河流中方能凸显价值! 血腥的内斗、边疆强大的敌人、财政总是缺钱,这三大死穴就成了困扰唐代历任皇帝的心头病。本书一开始,作者就用这样的综述,带着读者埋头扎入唐初错综复杂的棋局中,揪着一个个线索去挖掘开元盛世的前世今生,厘清它背后的顽疾是如何把它推向毁灭的。作为曾经的经济记者,作者对财政制度及赋税收入的敏感相当高明,隋唐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均田制,来源于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政府控制了数量可观的无主土地。隋唐作为统一帝国,人地矛盾的随着社会恢复日益尖锐,必然导致财政紧缺。但回到历史现场,作为同地方豪强这多人口的经济制度,均田制却是最好的选择或者说唯一的选择。 就我个人来说,本书最大的商榷点在作者把加剧财政负担的西北、东北战场根源于统治者的个人好大喜功。关于隋唐时期的边疆问题,我们更应该放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性的时代背景下思考。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中说道“玄宗之世, 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 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 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 以制吐蕃, 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 则唐代所以开拓西北, 远征葱岭, 实亦有其不容己之故, 未可专咎其时主之黩武开边也。”由于关中本位政策以及吐蕃强大所造成的西边和西北边的政治、军事形势, 唐不能不倾其全部军事力量于西方边境, 无力顾及东北方面, 不得不对东北方面采取消极维持现状的政策。这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 是不以唐太宗、唐玄宗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也就是说, 唐对西北边境的进攻政策, 决定的原因是当时的形势, 唐玄宗个人的原因是次要的。 其实这个观点,我在一个讲座中曾听到郭建龙老师的详细分析(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的相互成就),毕竟他善于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也许这正是通俗历史类书籍的写作技巧,就像本书在总结安史之乱中说的一样。“日后,人们说起安史之乱,所谈论的往往都是安禄山时期的事情,比如哥舒翰失守通关,颜氏兄弟和张巡等人的抗战,明皇迁蜀和返回,肃宗北上灵武,以及收复两京。对于叛乱后期的史思明父子阶段却总是叙述甚少。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安禄山在叛乱之前和皇帝家族的纠葛,戏码更加充分,而史思明父子却缺乏安禄山的戏剧性。史思明是一个标准的将领,从作战角度,他的谋略不在郭子仪和李光弼之下,但除了作战之外,他的性格是模糊不清的,也缺乏各种小道消息。唐人对他几乎无话可说,也就忽略了。”能让人津津乐道的永远是有话题性的!#给souler安利一本书 #观书有感#





评论:
作者: 历史地理是门学问,这是我看书间专门找的地图做的笔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