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之秦国观后感》
文:潋滟优雅
为什么是秦?
战国七雄,最终秦统一六国。也就是说不管前面的六国如何折腾,最终结果都是被秦国所灭,秦国统一了天下,所以我先看了秦国。
也就是说,其实我内心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人。
打开之后观看,发现标题竟然也是我的心中所想,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是秦?
纵观秦国百年历史,我发现秦国的统一有几个共同的因素:一野心,二狠心,三决心。
这三点也体现在公孙鞅的变法上。
公孙鞅也是具备这三点特质的人。他在自己的国家不能实现变法,于是来到秦国,而秦国当时的国情,正好需要有这么一个人出现,所以公孙鞅跟秦孝公一拍即合,决定变法。
公孙鞅变法执行时的场景是相当惨烈的。
首先消灭了秦国的贵族圈层,也就是先解决蛀虫。法律之所以丧失尊严,皆因权贵之枉法。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跟我们历史和现代的某个阶段都极其的相似,必须通过一些强有力的手段去解决权贵的枉法问题。
贵族之后,其次打击士人,也就是读书人,认为他们不种田不打仗,被视为无用。对国家有害无利,秦国不需要他们了。这里是相当惨烈的。
再次是打击商人,认为商人不事生产,投机钻营,买空卖空扰乱人心。
公孙鞅认为,国家应该控制社会资源,尤其人力资源。而两类人可以合为一体,就是农夫和战士,既能种田又能打仗。
民弱则国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弱则尊官,民辱则贵爵,民贫则重赏。将秦人塑造成无坚不催的战士。
战国纵横家张仪说,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卫士。变法第十五年,公孙鞅率领秦军大败魏军,魏国从此不敢欺凌秦国。
公孙鞅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迁都咸阳,经过变法,秦国一度成为强国。
在这里,当时的国情,变法,统一标准,便于管理,强国,这是可圈可点的政策。
但是高度的强压政策,其实也为秦国埋下了隐患。
直到后来公孙鞅一身荣耀和成就加身,对于赵良直言听不进去,并且自恃有功。
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功成身退,及时改变策略,也许他的结局不会那么惨。
所谓功高盖主,公孙鞅完成变法却又死于秦法,权势高于国君,不得不死,落得车裂,夷三族的下场。
公孙鞅是铁血人物,心肠之硬,手段之酷,结局之惨,对中国历史影响之大,很难找到相似之人。
关于野心,片中讲到赢荡游历洛邑时说,天下之大器莫过于九鼎,一鼎一州。
九鼎就是九州,他要把鼎扛回咸阳,结果力竭而亡。
虽没把鼎搬回去,也能感受到他要统一九州的野心,也正是这种野心的传承,才能历经百年最终被后人嬴政统一天下。
这里面的几个人物,都起了重要作用,范雎,白起,吕不韦,而结局又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功高盖主。
商鞅打造了接近完美的战车模式,但驾驭者合格与否,完全依靠天命。这是君主集权制度的死结。也是这辆战车无法修补的软肋。
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
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
秦人最终统一天下,在于神秘莫测的天运。
秦孝公之后一百多年,秦国战车始终未脱轨,直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武力可以一时征服天下,但长久的统一在于文化,在于人心。
愿我们学习其野心狠心决心的正向力量,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