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一本书 读完《中国的军阀政治》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书我一贯看得慢。而且,我的读书笔记只选我关注的点,免不了管窥蠡测,权为博君一笑吧。
1. 定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是知识和道德成熟的过程。
2.北洋军阀集团形成时期的地域特征:清朝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经过洋务运动后,军事化显然强于南方。
3.大军阀们盘据的地点与出身:皖系、直系、奉系。
4.从光绪皇帝手里延袭下来的军事学校:北京、西安、武昌和南京。
5.军官们的政治敏感度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聘入的教官多数都是日本人,但彼时的“师生”关系往往不太融洽,显然未来的军官们都不喜欢野心勃勃的日本人。
6. 官兵们大部分都是文盲与半文盲。
7.什么人在卖军火给大军阀们?日、英、法、德都“跑不掉”。
8.初期的军阀混战,像出“喜剧”:打张勋“辫子军”的战斗,官兵们打着打着就跑了,死伤100多人,全是老百姓。
9. 充满“戏剧”精神的军阀们:三国演义的风靡,大家从那时候起就“拜”关公了。
10. 即使作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的军阀领导人们,也有中国传统的权谋:远交近攻。
11. 大一统的信念是不可逆的。
12. 军阀“特色”:联省自治
13. 北伐成功背后的“暗雷”:GMD的江山有一半都是军阀大佬们“倒戈”打下的。
14. 书上说的“权力均势”的状态,用传统的权谋论解释,大概就是互相制衡吧
15. 军阀系统的迅速崩溃(仅十二年制衡状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代军阀的背景,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的西方民主制度,军阀本身,也是国人现代化的产物,为何橘越淮而北而变枳,绝非痛骂几句封建军阀所能明了”这个总结是我看本书的一大原因。难得有严肃分析清末民初军阀历史的理论性文章,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理论“范型”,本书的角度都很国际化,或可一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