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馄饨爱好者发布时间: 2025-02-27 21:49:40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往前扒拉扒拉 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伦理文化,这种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在古代中国,外来民族、文化、宗教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必须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改造,这种模式形成了中国文化形态的稳定结构。 儒家文化专注于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从内在心性的道德修养入手,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那既然关注内在的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人们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样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就不会因过分的宗教信仰而走向迷狂。在封建社会,固然有很多有毒的东西(主要是从宋明理学以后,过多强调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这些东西,把内在的道德变成了一些外在的刻板规范,这和先秦儒家的本意是有出入的),但总的来说,由于人们关注现实和道德,有非常强烈的入世精神,所以在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和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当然它也缺乏一种强烈的向前追求的欲望,且容易满足,墨守成规,所以中国的文化虽然在封建时代曾经繁盛,但是到了近代西方崛起以后就开始衰落。 西方自1世纪以后就开始出的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西方文化至少有三种传统,古希腊的、古罗马的,还有基督教的,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和谐性,古罗马文化则走向了功利主义和物欲主义,所以古罗马社会普遍堕落,但古罗马文化也推动了世俗的发展和繁荣,缔造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到了近现代,西方文化又把三者文化因素都融合到自身之中,包括相互对立的东西,也都融合到了一起。 如果说古罗马文化是物质主义的,那么基督教文化就是唯灵主义的,它教导人们抬头向上盯着天国,这样就导致了中世纪西欧社会人们把现实生活看成邪恶的,把人性的正常欲望看成是魔鬼的诱惑,每个虔诚的基督教徒都死死地盯着那个虚无缥缈的天国,这造成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停滞不前、经济落后和文化愚昧。当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后,受众群体扩大到整个社会,在崇高理想和严苛戒律与人性欲望的撕扯下,基督教内部产生了二元分裂,表面的崇高和现实中很多基督徒卑劣行径的分裂,所以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普遍虚伪。在教会取得超越世俗的权力后,变得更加污浊腐败,于是有了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的导火索,接着才有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理性精神崛起,直到资本主义崛起,开始了政治层面的变革,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宪政体制和民主政治取代了封建制度,慢慢开始现代化转型。 印度是很特别的,它是宗教文化,它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过早的成熟,这种价值体系使得印度在历史上是一个积弱不振的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总是被外族入侵,但外族人无论如何征服和统治印度,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文化特性,因为它已经有了自己的高级宗教价值系统,有了自己永远不折的精神砥柱。印度文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以及所持的人生态度过于超前,老子的道德经也一样,而从古到今的这个世界还没有进化到那个层次,世界一直处于矛盾和残酷竞争中,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与世无争,去追求超脱的东西,它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它不能把人渡到彼岸,还得留在这边受苦,所以它当下不合时宜,也许将来某一天文明到达一个新的时代,它会大放异彩也说不定。 不同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各自的历史意义,有精华也有糟粕,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不合时宜、是否随着时代而融合和革新。近代西方文化成主流,只因它在这个历史阶段适合当下人类的问题,中国和印度文化都比较早熟,它们在近代的没落,也并非好坏问题,只是不怎么合时宜罢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实五四运动后不久,人们已经开始慢慢反思西化带来的问题了,并试图缔造一种新的文化。未来世界文化也许会转向新的中国和印度文化,毕竟和平、仁爱、发展才是人们追求的东西,当然,这个新的文化也一定是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经过融合和革新的新文化。



评论:
没意思: 低调的学霸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