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晨臻

    《书店》 罗伦斯最后乘船离开小镇时,前来送行的只有克莉斯一人,她手中紧握着罗伦斯曾推荐她看的《牙买加飓风》,这本书通过一群孩童在海盗船上的荒诞经历,揭示了人性中天真与野蛮的模糊界限,以及文明表象下潜藏的原始本能,孩童并非纯真的象征,成人世界的道德准则也脆弱不堪,最终叩问善恶的本质,是否只是一场权利与生存的游戏。其实当年罗伦斯离开小镇那日,亲眼目睹了老屋燃起熊熊大火,纵火者正是克莉斯,她认定除了善良的罗伦斯外,无人配得上那座老屋,宁可焚毁也不会让坏人得逞。在火光吞噬老屋的瞬间,我们仿佛看见千万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铜墙铁壁前燃烧。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失败的故事,而是理想主义者用生命刻度丈量人性深渊的启示路。罗伦斯怀揣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在小镇上开办书店,她的善意单纯而炽热,试图用书香为人们搭建一处精神家园,然而她的善良却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软弱,她的梦想遭到了恶意的践踏,在加马特夫人构筑的压迫网络里,市政官员是法律傀儡,银行是经济屠刀,留言是舆论毒箭,这种由权利、资本与偏见编织的密网,彻底让罗伦斯无力反抗。 这部影片撕开了关于勇气的浪漫想象,布朗先生倒在庄园门前的死亡,揭穿了正义必胜的童话谎言。克莉斯从纵火者到书店主人的蜕变,揭示了对抗系统恶意的终极答案,当制度暴力企图扑灭精神火种时,真正的抵抗会将理想转化为可传承的生命形态,老屋的实体虽毁,但罗伦斯播撒的阅读火种已在克莉斯的生命里燎原,这种精神基因的隐性传承,恰如《牙买加飓风》揭示的文明与野蛮的博弈从未停息,每个坚守者的存在本身就是重构规则的量变积累,真正的勇气不是英雄主义的孤注一掷,认清世界荒诞本质后却依然如西西弗斯那般推石上山的姿态,才是最高级的人性尊严。理想主义者的真正胜利,不在于战胜多少敌人,而在于始终保有将红裙穿进灰色人群的勇气,这种勇气足以在人性废墟上播种整个春天。 >>阅读更多



用户:晨臻

    《摩托日记》 影片中福瑟的原型人物就是古巴革命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切格瓦拉。1967年8月,玻利维亚政府军在中情局的支持下,逮捕并很快杀害了福瑟 ,这个为理想奋斗的革命家,就此结束了短暂却又无比璀璨的一生。 半个世纪以前,在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叛逆的走在路上,用惊世骇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会规范,以此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用无聊来表达意义,那是他们无法超越时代的命运,但在贫穷落后的拉美,却养育了像切格瓦拉这样的理想主义战士,他们用不安的生命和年轻时代的激情,去追求着理想和未来的道路,最终选择和底层劳动人民站在了一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灵魂,会面临一个矛盾,就是对意义的本能追求和无法超越的自己,那一团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烧,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或许不需要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要记得,过好每一天,为自己或许并不怎么伟大的理想而努力一下,避免无聊,保持善意,摆脱侵蚀,同样也是有意义的人生。 >>阅读更多



用户:晨臻

    《寂静人生》 孤独是关上灯,与自己发光的灵魂为伴。他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工作时是一个人,回到家是一个人,吃饭时是一个人,走在路上也是一个人,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虽然孤独,但不寂寞,这就是属于约翰的寂静人生。 约翰的一生在寂静中生活,在寂静中工作,最终也在寂静中结束,康德说过:“人生而孤独”,回想约翰的一生,我想这是对的,只是不管怎样,人生并不会永远孤独,因为爱和尊重,人生总是焕发着光彩,就像约翰一样,他就像一只渡渡鸟,甘愿放弃天空,选择徘徊在奈何桥前,并用体面的方式送别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尽管不能让人们回到故乡,但仍能体面的让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因为与死亡有关的仪式是生命存在过的佐证,也是生命里最后的尊严,因此约翰甘愿为没有亲属朋友的死者祷告,用心写出优美又深刻的悼词,甘愿为这些不曾相遇的人,整理他们的相册和遗物,甘愿为他们选择昂贵的土葬,也甘愿不远万里去为不理解的、存在隔阂的死者亲属说明情况,后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约翰真正认识了一个叫比利的人,他在他心里不再是一个酒鬼,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一个肆意妄为却又一腔热血的男人,约翰也因此明白了,人生或许应该改变,应该肆意洒脱一点,于是约翰第一次换上了鲜艳生机的毛衣,也想换份工作,换种生活,可却没想到导演狠狠刺痛了我们一下,让约翰在改变的前夕就因车祸死去了,但被车撞死的只是约翰死的形式,而不是他死亡的内核,或许我更应该相信,他是换了种形式去了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无关紧要的,大家都在好好活着,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至于具体怎么活并没有定义,也没有答案,不论你怎么选,对当下来说都是对的,而对将来来说也许又是不不完美的,可那又怎么样,不用想太多,努力活着就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