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四)
弥撒曲的发展
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用于日课经文以及弥撒仪式上。此时的弥撒仪式包括序引,福音仪式以及圣餐仪式。弥撒曲就用于圣餐仪式之中。8世纪在罗马教皇的推动下成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
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中世纪的一种复调写作手法,指包含格里高利圣咏素材的支撑声部)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马肖。作品《圣母弥撒》,也是历史上第一首复调弥撒,改变了弥撒仪式上使用格里高利圣咏的局面。同时马肖也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完整保留下来的音乐家,主要创作三张风格的法国世俗歌曲:叙事歌,回旋曲,威乐莱。
文艺复兴开始,复调的常规弥撒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出现了两种常用的作曲技法:定旋律弥撒曲;仿作弥撒曲。
定旋律弥撒曲(勃垦地乐派):15世纪弥撒曲类型,运用定旋律(圣咏或世俗曲调)贯穿套取的各个乐章。
仿作弥撒曲(弗兰德乐派):16世纪的弥撒曲类型,以借用作品为基础加工创作而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手法取代了定旋律弥撒,成为了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体风格。
若斯坎作为弗兰德乐派中期代表人物,去世之后,弥撒曲体裁基本成型。罗马乐派的帕勒斯特里那《马尔鲁斯教皇弥撒曲》,赋予了这种复调形式和技巧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性。
威尼斯乐派兴盛之后,使弥撒曲像双重复调形式发展,其中伴奏乐器的加入也使以后的弥撒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