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皆知,腾讯一直都在裁员,在去年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就是我后来的直属lead,在回答我的反问时,都直言不讳部门在裁员。但腾讯有一点做的很好,很少降薪。
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的确应该裁员,裁员本质上是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但绝对不应该降薪。
比方说,老师做的腰部企业孵化器,在业务庞大的时候有8个业务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运营部,部门在每一个所属城市也都有各自的分支机构。
在2023年,孵化器做了一个巨大的组织变革和调整。全集团共享一个财务部,一个人力资源部与运营部,不再使用8个业务单元结构,而是由区域总来全权管理本区域所有产业园区、商学院和基金的业务,组编成了一个主力舰加两个护卫舰的形式,人员从原来的400多人减到了300人以下。
一年后,集团业务营收增长接近60%多,人均单产从原来的六七十万变成了接近150万,95%公司内的员工总体的收入相比于2022年都有着上升。
如果真的想要通过结构化调整来提高效率,精简人员是必然的结果。国内现在有2000多个县,其中一半左右的县人口都没有20万,大量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其实不需要管那么多人了,管理机构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再比如国内之前一共有大概30万家幼儿园,孩子出生率基本上降了60%多,20多万家幼儿园要被关掉,一半的中小学的也要关掉,这都意味着大量中小学要五家合一家,幼儿园要十个合一个。这本质上就是产业整合与资源重组,类似的精简是顺势而为的,是良性的,释放了更大的效率。
原来30个衙门管,现在3个衙门管,其实很快也能把事情处理完,否则30个衙门互相之间讨论来讨论去,很多事情一拖十,反而浪费了时间。精简可以释放效率,但就担心在精简的过程中同时在降薪。降薪有两个很明显的坏处。
首先是劣币驱逐良币。设想,裁员三分之一,再加降薪三分之一,谁会先走?一定是有本事的人先走。道理很简单,之前只裁员三分之一,是我有本事我留下来,但是再加上降薪,那就是逼着有本事的人先走。因为但凡他有本事,他在外面一定能拿到跟之前一样的薪酬,或者可能会更高。因此裁员加降薪,两个事情一起推出,本质就是在劣币驱逐良币。
更大的坏处是没能力的人留下来了,因为这批人在外找不到同待遇工作,哪怕降个三分之一,我也愿意待着,甚至降一半我也愿意,最多骂两句,反正都是磨洋工,能给我发工资就好。
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问题,一旦一个公司进入收入下降型预期的通道,让员工觉得不管多努力,赚到的钱都会变少,那就只有节衣缩食,少干活少消费多存钱。一个两个还好,如果人加人,公司加公司传导下去,到最后整个社会都会出现奋斗没有意义的趋势,即一种负向的力量,对社会劳动力与社会消费力都会是一种巨大的挫折。
不论是不是在寒冬,各种机构或者企业还是要遵循一个调结构、提薪酬,而不是降薪酬的规律,更多的追求人均单产的上升,制造业300人做一个亿,一般,一点也不值得骄傲,什么时候300人做了3个亿,值得被竖大拇指,但这个时候要记得给自己的员工加薪个百分之四五十。

评论:
🌻🌻: 如果是在一个已经裁人的公司里,没被裁但已经对于公司收入预期不看好,但领导说愿意加薪的情况下呢,员工如何选择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