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伊格曼的《即时联线》(Livewire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rain, by David Eagleman)是一本揭秘大脑运作机制的科普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大脑的惊人适应性。作者是斯坦福大学脑神经科学的教授,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探索大脑奥秘的旅程。
书中核心概念是“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即大脑终其一生都在通过不断调整神经元的连接,而不断自我重塑。伊格曼强调,大脑并非一个固定的器官,而是一个动态的网络,不断通过经验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调整。
本书突破了以往将大脑简单视为“硬件”的观点,强调了大脑在应对各种刺激和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方面的惊人灵活性。作者通过介绍感官替代现象,如盲人通过声音或触觉重新“看到”世界,生动地展示了大脑功能重组的非凡能力。
伊格曼深入研究了令人着迷的感观替代(sensory substitute) 现象,即一种观感(如:听觉)可以弥补另一种感官(如:视觉)的损失。例如,盲人可以通过声音(如:回声定位)来再次“看到”。这证明了大脑皮层的感官区域(sensory cortext)可以动态地调整和再分配资源这一非凡的能力 - 被视觉占有的感官区域,可随时再分配给听觉,来替代视觉的定位功能。
书中还强调了生活体验对大脑发育和功能的深远影响。从儿童学习到成人技能的掌控,体验塑造了大脑错综复杂的连接,影响着我们的感知、行为甚至身份。所以神经可塑性对教育、康复和个人成长都很有意义。通过了解大脑的适应机制,我们可以开发更有效的学习攻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效果,并解锁人类的潜能。
总而言之,《即时联线》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配以大量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大脑“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动态本质。清楚说明了生活体验对塑造大脑和心灵的巨大影响。

评论:
一只青蛙🐸: 大脑具有可塑性这个观点好有趣,要找来看看。以往看过的,都是在讲固定的神经机制,然后在这种机制下,人类要怎么做。
作者: 这个认知意义挺重大的。如果大脑可塑,那么肢体的其他部分就可“插件”化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肢体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