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拖延到晚上七点才起床,闪过一丝焦虑,八点半有读书会,担心来不及做饭和吃饭。又想,“来不及”时刻确实有过挺多次,有时我会一边做事一边听,有时在外戴着耳机认真听,似乎也不耽误什么。何况还有一个半小时,做饭肯定是来得及的,一边吃饭一边听读书会也是好极了。
先打开播客,我之前以为三心二意能顾全所有方面,后来发现纰漏还是会有很多,昨天听的播客非常好,于是我打算今天还是听这个。
做饭之前要先把昨天的碗洗了(我不喜欢洗碗,习惯先堆着)。洗碗会让手变干,但是要洗,想起前阵子上门喂猫买了好多一次性手套,于是戴上手套就把碗清洗完了。
接着还得刷个牙……
然后才正式进入做饭阶段,整体流程跟昨天差不多,不过今天我有记得提前把肉拿出来解冻。
我以前很习惯戴手表,我非常依赖手表,我害怕迟到与耽误,我需要频繁看时间。但近来我戴手表的频率越来越低,今天的事在我以往看来也算个“生死时速”,不时时刻刻盯着时间会让我没有安全感。
但我现在不需要戴了。一是对我做饭的时间有底,大概只用一小时;二是,这耽误不了什么,耽误了也不会出现严重后果。
不过我知道我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因为听着同样的播客,昨天是刚好听完刚好煮完,今天没听完就煮完了,再扣除洗碗、刷牙的时间,那就是快了很多。
做完饭大概八点。端好菜后忙着打光、拍照、修图、发帖、发给最好的朋友,弄完已经8:15。
一边吃着饭一边预习读书会要讲的内容。前两章上周预习过,而且简短、很好理解,匆匆带过。第三章原文不长,注释极长,我跟着默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直接去查翻译,可也有没办法理解到的,但没有关系,因为我只是个菜鸡。
八点半到,读书会开始,此时我饭正好吃到一半,先进了会议,然后去添第二碗饭。讲第一章的时候把饭吃完了,迅速打扫干净桌面并擦干净,掏出新买的书,赶紧把我预习的想法往上写。长文本是很难解读的,但难的东西很有挑战性,很能吸引人去挑战它。
我在进行第二轮理解时,不自觉想起读书会中非常崇拜的涓涓老师,每次听她的讲读都仿佛置身语文课堂有不只是语文课堂,从字音、字义、典故、背景,到她的解读方式和具体的解读,都非常准确且详尽,让人听得很明白。
我很羡慕这样的能力,我虽然文字表达还不错,但是我口头表达总是一塌糊涂,尤其发音也不见得标准,说话时因为不自信更是容易含混不清。但我仿佛潜意识里模仿了涓涓老师,我在想我说出来的时候是否也能比较好地说出我想表达的意思?
要试试吗?不太敢。不试吗?好像又有遗憾。
我还会想一般涓涓老师会去读长文本的,我会跟她“抢”吗?
但是,在童老师问下一章谁读时,我等待了几秒,发现没有人读,于是我颤抖着去开麦了(从我有打算开麦解读长文本时,就开始颤抖了)。
刚发言时有些慌张,甚至一下子没找到位置(我之前都是看电子版的横版,第一次看实体书的竖版)。太紧张了,吃了几次螺蛳,口腔至始至终没有完全放松打开。不过读到后面是越来越放松的,因为完全投入到文本本身了。可以说,整个历程是跌宕起伏的:僵硬地难以张口,紧张到感觉声音里有哭腔--稍微放松了,字也能看清了--脑子反应速度提升了--如释重负地结束了。
结束后,童老师问我是不是这回发言放松了许多。当然不是!可以用爆炸紧张来形容!童老师又说没听出来,感觉很流畅。这样的回答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我成功掩饰了自己的慌张;情理之中是因为大多数人发言时都会过度关注自己发言的方方面面,对我这种高敏人来说,是过度的过度。
所以把我的设想往前倒推两个过度,大概会得到他们听到的呈现,那大概就是非常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