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农村的照明大多都是煤油灯,家境条件好点的有带玻璃罩的台灯,少数人家珍藏有防风防碰的马灯,三种灯都是使用煤油作燃料。同时期的照明还有蜡烛和虫火油,蜡烛大家都知道,但在当时来看成本有点高,一般只是临时或短期使用。虫火油是当地土产,是松树因破损或遭虫害后含油量大的部位,据说原始制墨就是用它做原材料的,农民伯伯把它们劈成小块架在自制的专用灯具上燃烧照明,缺点是烟大,优点是省钱,受条件限制不能长用。 常见的煤油灯是用各种墨水瓶制作的,灯芯管是牙膏皮卷的,那时候牙膏袋全是铁皮的,灯芯有买现成的,也有自己搓的,成品的是像鞋带的布绳,自己搓的是用棉纱搓的细绳儿,总之都得是棉质。灯芯穿过灯管后再剪留适当长度,煤油倒进瓶中,灯芯吸满后即可点亮照明,用大针挑拔灯芯的出管长度可增加亮度,过长时就剪去些许,大伙都很节省,小时候干这些活儿都是展示能力的好机会。这种自制的煤油我们称之小灯。 台灯和马灯都是需要购买的成品,是早期比较成功的工业产品。台灯用玻璃制作灯体和灯罩,中间是一个铁质的灯头,可以自由调节亮度,灯头可以卡住灯罩,灯罩的烟囱效应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增加亮度,同时还可以防风,缺点是灯罩易碎。台灯常见于家境稍好的人家,乡村教师、生产队长和会计的家里是标配,但也只是一两盏而已,其它还是要用自制的小灯,有些家里有中学生基本也要添置一盏,在公职人员家里就比较普及了。马灯主材是铁质,工艺相对复杂的多,玻璃罩主要功能就是防风透光,原理与台灯相同,但居家照明效果不如台灯,在家乡主要用于红白喜事的礼仪上,还有就是夜间室外照明,当年手电筒可是奢侈品,马灯经济实用多了。 摇曳的灯光见证了儿时无知的欢乐,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夕底层社会的贫脊,有时它象老爷相机一样,定格了那几位至亲长辈在堂屋厅廊上拉扯攻击母亲的画面,挥之不去,也无法还原。因贫穷造就的野蛮,现在出生在温室里的孩了是永远都无法理解的,他们不会明白,出生在一个国泰民安的现代社会是多么幸运。物质丰富的世界,我们好像得到了很多,又好像失去了很多…

评论:
AI苟蛋: 回忆满满啊,你家是煤油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