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Īng❷发布时间: 2025-02-15 17:59:13 浏览:2 次 发布地: Sydney 天气: 晴

        凌晨4点的悉尼,我收到北美留学生的求救信号… … 天未亮被信息惊醒,屏幕里穿着宋朝古风裙的姑娘正在360度旋转自拍… … “姐姐,穿这套见前男友行吗?” 让我写点什么,送给迟迟无法“开悟”的你… … 春节前,跟这个北美女孩聊得很起劲——开始她只是羡慕我纤瘦的身材,而后我慢慢走进她残破不堪的内心世界。 母亲是高校教授,父亲在西岸小有成就。离开北京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路,却迷茫到靠美食重获婴儿肥的她,在积极乐观的聊天情绪之中,流露的都是对留学生活的迷茫——即使她无需经历许多留学生必有的毕业后的身份焦虑,即使她成绩优异、语言沟通流畅而且衣食无缺。 我们聊到“开悟”两个字的时候,她问我:“姐姐,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她问我:“姐姐,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呀?” “当你不再为这个字眼所迷惑的时候吧!”我说。 相对她而言,选择出国是我自己的决定。但,只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就意味着我完全摆脱了出国前“做了错事会有人帮你收场”的那份优越感了。就像许多离乡到大城市打拼的异乡人一样,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从十几岁开始,我便养成了“意义思考”的这个性格。无论自己的决策力和行动力如何,我会强迫自己审视做每件事的意义——逼自己从多维度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在短期和长远,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和优劣。 不得不承认,对意义的追求,是会影响效率的,但却是效果的最佳助攻。你得随时随地的按下暂停键,或是慢下节奏,自省与重新分析周遭情况,从而保障自己不会做错、做过。 女孩的前男友前一阵约她,才有了她对着镜子给我拍这件漂亮古风宋朝服饰的夜半小插曲。她太兴奋了,忘了我在悉尼还在睡着。 “你穿这个去见他,目的是什么呢?”我问她。 “那我再换一套?”她马上回复我。 意识到她还在冲动中丧失了思考能力,我赶紧爬起来给她列了一系列的问题: 1. 你有想过前男友为什么找你吗? 2. 你为什么要答应去见前男友呢? 3. 见到前男友之后,想要和他如何发展呢? 4. 如果和男朋友复合,你会快乐吗? 5. 如果和男朋友做朋友,你能胜任这份友情吗? 6. 未来某一天的你,会因为这个决定而后悔吗? 年轻真的是本钱,我们几个人轮番劝说,她依然坚持赴约;当然,是在我的建议下换了一套行头的——长裙在一条腿的位置开衩到大腿根,脚踩尖头细跟高跟鞋,露出锁骨和事业线的雪纺短袖高腰上衣,一件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质地拥抱起来极其柔软舒适的大衣,一条围巾刚好遮住上衣暴露肌肤的那一部分。我为她从几十瓶香水中选两支祖马龙香水叠喷,让她闻上去是独一无二的——试想一下,前男友从接到她在车上闻着香水味,再步入餐厅看她层层脱下大衣和围巾之后的嗅觉和视觉震撼。 群里别的妹子看完她的变装,血脉觉醒直接约去购物抄作业了,其中一个还做了头发。 赴约前几天,我私下问她,你懂我让你这么穿的每一个步骤之后的意义吗? 她说她懂了,也悟到了。 是啊,妹子,我们打扮的不是皮囊,是狩猎时代的生存策略。 当然,赴约前男友,和赴死毫无两样。下文可想而知,她对前男友的感觉尽失,完全不想复合,再见变成了再也不见的预演现场。前男友约她的目的闭眼都猜得到。只是作为姐姐,加上事先不了解她前男友的为人,我不想先入为主的质疑陌生人,也不想提前捅破那层窗户纸——毕竟她只是临时思维混乱,不是完全丧失理智。每个人的人生里一定会遇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不撞南墙是真的不会回头的。 在那之后至今每一天,她定时给我分享自己的一日三餐,体重改变和锻炼内容。西岸和悉尼的时差让我时常在半夜收到她的短信,犹如在我深夜惊醒时,看到一束闪耀的光。 所谓成长,就是学会把眼泪调成静音,把心碎写成攻略。 所谓人生,就是再无攻略时,也不再经历眼泪与心碎。 开悟的过程可长可短,有的人天生灵性使然无师自通,另一些人则不尽然。就从——学会思考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开始吧? 疑问句的开头无非是Who、When、Where、What、If和How罢了。你若是能把这六个问题都玩儿通透了,还怕活不明白吗? #175的女生 #悉尼 #ENFJ #ENTJ



评论:
Aussie: 写完这么多,天也亮了吧
爱吃奶黄包: 主体间性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傻笑]理解了主体间性很多东西都通了
极致⛈️(想和女友看富士山版): 我靠怎么比我字好多啊[白眼]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