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士:读书人,懂道理的人(而不是懂技术)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内心相通,勤劳且用实践来增强他对道的感悟;
中等的听到道,喜欢评论,喜欢推它是怎么来的,用各种来推证,似懂非懂;
下士听到道,就大笑了,因为道所显的样子往往跟下士所想相反,觉得它玄而不实在,着实可笑。
建言:古人的言论
因不同层次思想水平的人,对道德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态度自然不同,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故前人的言论集结起来说:
真正光明的大道看起来好像是暗淡无光,前进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越来越退,平坦的大路走起来好像崎岖不平,高尚的品德好像是低洼的深谷一样,功劳很大却好像受到耻辱一样,德行广大的人却感觉永远修养不够,立德而不让人知,才是无动机;质朴真实的很容易改变一样,方太大了就跟圆一样。大器晚成是有功利心的,还在想着成,于是很多人晚节不保,但在道的层次来说,大器免成,它没有成的观念,成不成都行,就这么一路走,大道的音几乎没有声音,大道的象也是无形,大道也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勉强叫做道。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很大方,需要多少就有多少,帮助有所成就不居功。
建德若偷,安安静静的修行自己,一步步从知识面、道义面、仁心慈悲,最后把这些德都忘记掉,才能变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