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书生秋桐发布时间: 2024-08-10 17:29:58 浏览:9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中国哲学虽然是叙述前人得一些观念和问题,但要想提出新的解释,引发新的思考,须入乎其内,对其先做客观的了解。 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一部西方哲学学史就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互相批评而成的,因此不懂哲学史也就不懂哲学。中国哲学亦复如此,孔子之后有孟子“私淑孔子”,老子之后有庄子“私淑老子”,宋明儒学是先秦儒学的发展。讲完名家先秦的思想已述完。两汉之中哲学问题又较少,因此可跳转到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弘扬的是道家,隋唐时代是吸收佛学弘扬佛教,宋明时代是弘扬儒学。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阶段,中国哲学的精髓就在儒、释、道三教。先秦时代主要人物是诸子百家,魏晋时代的特殊人物是名士,隋唐佛教时的主要人物是僧侣、和尚,宋明儒者则被称为理学家。 魏晋名士的首先要会“清谈”,即谈老、庄、易三玄,对清谈的方式也有特别的要求,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谈言微中”,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得很中肯、很漂亮。清谈时名士大多喜欢执一柄尘尾(拂尘),讲究美的姿态与情调。言谈无味、面目可憎是名士所不能忍受的,他们讲究美,清谈的内容、方式与谈时的姿态能合此标准,才能算名士。 关于“谈言微中”有个例子,王衍尝问阮修:“圣人讲名教,老庄讲自然,那自然和名教有什么分别呢?”王衍只用了三个字回答“将无同”来做暗示性的回答。自然与名教的问题,在魏晋名士讨论亦很多,如阮籍曾说“礼岂为我设邪?”,他认为二者是冲突的。乐广谓则说“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他认为二者并不冲突。 魏晋名士大多下场悲凉,阮籍得以保住,《道德经》的注释者王避因为太年轻躲过一劫。清谈的前身是清议,清议是读书人讨论政治,后来引发了“党锢之祸”,再后来他们不敢讨论时政,转而谈论老、庄、易三玄为内容的清谈。 魏晋玄学在当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会通孔老”,那时候已经承认孔子是圣人的地位。老庄重视自然,儒家注重名教,如何调和两者之间得冲突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课题。 这样的会通首先发自王弼,别人问他:道既然是无,为什么圣人不讲而老子却特别注重呢?王弼回答得很巧妙,他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由此可见,王弼对圣人的评价是远高于老子的,老子讲无仍处“有”的境界中,并没有达到“化”的境界,所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到了“大而化之”时,就不复在有的境界中了。 由会通孔老又引发出一个新的观念,即“圆教”的观念。圣人体无,但又不说无,那如何体现呢?圣人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体现无,并不是在深山老林中。现实生活是“迹”,而无是“本”,这就是迹本论,“迹本”这个观念首先发自王弼,它和后来郭象在《庄子注》说的“迹冥”意义相同。 在郭象的《庄子注》中迹冥圆融的代表就是尧。尧代表至高人格——圣人——的模型。庄子在《逍遥游》里曾推崇许由、务光等,但他们并不代表至高的境界。在《大宗师》篇中又说孔子“天之戮民”。“天刑之,安可解”,站在叔山无趾的立场来看孔子,属于道家的偏至形态。庄子是否以圆教的模型来推崇圣人尚难断定,郭象则是更进一步提出了圆教的观念和境界,它和老庄的原意并不冲突,老子也有“和光同尘”。中国的学问都是即超越而又内在的,超越内在通而为一,即圆教的形态。 以迹本论和圆教模型来会通孔老的冲突,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课题。玄学的内容是道家的玄理,进一步发挥道家的玄理,就是魏晋玄学的贡献。玄理是客观地讲,主观讲就是玄智。玄理玄智合二为一,在玄理中所呈现的智慧就是玄智,此即道家的特殊贡献。 由玄理玄智及佛家的般若智慧,又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即“分解说和非分解说”的问题。西方哲学重批判的分析、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很少关注“非分解”层面,正式暗示分解说和非分解说之问题的是中国道家的庄子。释迦牟尼开始说法是开始用的是分解方式,称为分别说或差别说,后来亦用非分别的方式来说法,佛家正式地提出分别说和非分别说,这是佛家的贡献之一。 《庄子》和《般若经》中常含吊诡之词,如“般若非般若,是之谓般若”,它们不能以命题来解释,命题的世界即是科学的世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属于命题之外的问题,非分解层的问题,非分解说的一层是共法,儒释道都可以说,比如程明道的“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天地之常”是存有论的问题,“普万物而无心”就是“无心为道”,两层合言而成一个吊诡。 魏晋玄学主要在训练人重视非分解的这一面的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已不易理解,道家和般若所讲的玄理则又更进一步了,领会它们须颇用点心思。[咖啡]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魏晋玄学之课题与贡献 #中国哲学 #SoulReal文学 #阅读 #书摘 #人生 #自省 #自省 #书籍 #哲学 #生命的意义 #今日份读书笔记 #给souler安利一本书





评论:
作者: 如果说西方哲学想解决的是追求真理问题,那么中国哲学想解决的是生命的问题即道的问题。虽然都是关于人的学问,但性质上还是要做区分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