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抱怨卷到没边了,你可能没见识过真正的黑暗。 公元1057年,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由宋仁宗亲自出题,欧阳修担任主考官,阅卷老师1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优势在于诗歌,曾任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官员外郎。阅卷老师2王珪,文采出众,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最终官至宰相。 那届40万考生,共录取899人,进士388名。宋史有传24名,9位官至宰相,唐宋八大家里出了4个。 那届考生可能是唯一一群有资格说,太卷了,太难了的人吧。 连大名鼎鼎的苏轼,墓志铭中也只说了“殿试中乙科”,仅次于甲科的第二等。(第六名) 榜一大哥是章衡,苏轼曾评价他“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但咱们没有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忙于工作,无心文坛。 他主动请缨外放,任郑州通判时,创造的“分渠泄洪法”使郑州水患发生率骤降七成。当地百姓在河神庙旁为他立了块“章公堤”石碑。 王安石在修订法令时,采纳了章衡提及的几条改良方案,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唯独保留了这几条改良措施,因为它们“确有便民之实”。 出使辽国,辽主本来有轻视之意,后来见他文武兼备,对他特别优待。 晚年编写的《编年通载》,为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提供了珍贵档案。 章衡最后官至左朝议大夫、宝文阁待制、知颖州。 这真是官场失意去写文,官场得意就去当宰相。 真正的顶峰相见,是一个语文书上见,一个历史书上见。

评论:
正在输入中(70后): 有观过明朝秉忠的状元卷,肃然起敬。辛弃疾这种文武全才都不是状元,能当状元的得要多优秀才行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