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认识吧!——《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8.5分,读这本书是巧合下发到读书群了,我跟群友说这是心理学相关,有位群友说不是,(这本书放了大概两年了)我翻开看到作者简介“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刚好我近期在了解自己嘛,然后又看到腰封上写人生诸多困惑,都能在这找到答案,有种读完人生豁然开朗的既视感,就开读了。
谁知一读不可收拾,很好读,而且很合我意。实际上确实不是心理书,也没有更全面了解自己吧,说起了解,倒是看到最后写的“波西米亚”有了个自我定位,我算是还没到达达主义地步的波西米亚倾向吧。至于解决人生诸多困惑了?当然还是没有,但它让我更淡定地看待物质了,应该说,给了我很大自信。
实际上整本书,很大程度是更物质和资本主义思想的抗衡。里面有各种各样思想的大杂烩,阿兰·德波顿,顺手拈来,吊各种各样的书袋,知识精英分子吧,不过看完这本书,对“精英”一词的运用要有所警惕了,因为它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实际上很多东西并不是生来由我的,例如家世,受的教育,环境,境遇等等,现在很多是直接与品质划等号是不对的。
里面当然少不得对物质方面的带来的极大社会压力进行抨击回应的论述,我以前也有想过,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物质丰盛的现在,以及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没想清楚,而这本书刚好帮我理清了。石器时代,物质匮乏,人与人的差别不大,虽然也要为了生活,可是没有现在这么机械化,相对自由,而且满足感杠杠滴,因为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下,能过打到猎,饲养牲畜和种植有粮食,那就很满意了。
而到达商品时代,开始有专门的人生产,人类的生存已经没问题,但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大量的商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有人都往着赚钱的方向靠。人也开始不用自己耕作,而是受雇佣,受人管束,降低快乐感。人的空闲时间变多,花大量时间注意力在物质上,就容易和周围的人比较,这样比较会产生更大的压力,无法解决,落入身份焦虑。
后半段书都给到了解决方法,实际前边也有,深刻剖析了人有爱和被爱的渴求,现代和贵族时代势利的倾向,和前面讲的精英崇拜以及反驳,还有何为财富,罗斯金讲道拥有友好、好奇、敏感、谦逊、虔诚和智慧等就很富有。他深刻地抨击社会对金钱的着迷。
实际上不同社会时期或地区,对身份高或者说社会崇拜都不同,这也就是zhengzhi划分的本质,钱只是现今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准,面对永恒,它是无力的,更何况它是肤浅的,并且也借了很多人之口来反对把物质积累抬高成人生成就,这是有问题的,而且提到对商业性的滑头的面向的讽刺。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哲学、艺术、jidujiao、波西米亚这些思想工具,哲学能提供给我们永恒无限大的空间里,人之间的差别实际很小,也很渺小,死亡所有人都逃不过,这也给贫寒的人以慰藉。艺术的悲剧给人的面向立体化,使我们不是看到坏人那么简单,而是透过作者看到他的成长以及内心,虽然做错了事情,我们还是忍不住会同情,因为我们也都有犯错。
jidujiao的建筑给穷人身份的象征,和希望,以至于抗衡世俗权势的心理压制。还有死后上天堂,和但丁神曲对权势者予以悲催的地狱局面,给穷弱群体带来慰藉。波西米亚是以戏谑嘲弄的方式,让资本主义愤怒,例如一群人在白宫塔顶宣布立国而天亮时结束,等等这种出位的恶作剧,带些创意地回应资本主义。他们敏感却不适应社会,作者也指出了他们的不现实之处。不过,优势在于重视思想,而压低对物质的需要。透过小圈子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
整体上,读完这本书,更平静了,云淡风轻,嗯,差不多了。
自由,是需要在充分的认识上,借助外部(实际或思想)工具来实现的,让我们冲破枷锁,建立自由的认识,对的,去做自己关注的事情上吧,而不是让他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借爱默生《论自助》的话,也是书中出现的)


评论:
沙漏: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