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深渊》—也许读了个假鲁迅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你所见的,所闻的,所听传的鲁迅,究竟是哪一个?
鲁迅先生于国人来讲,终究是避不开的。
上学之时,研习其文。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祥林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烙刻于心。
听,猹在咬瓜了。
工作之时,借其话意。
于自嘲者,可借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于辞职者,可借其“不干了”;
于不平者,可借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于魔改者,可借其“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但,读过这本江弱水先生的《天上深渊》之后,令人怀疑。
吾辈之人是否读了个假鲁迅?
《天上深渊》,取自鲁迅先生《野草》里《墓碣文》的一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全书共分一十二章,角度多元,甚是精彩。
如最难读懂的《野草》,以哲学、视觉、听觉、语言艺术去谈讲,感受鲁迅先生“在悖论的旋涡里相互否定,相互缠绕,彼此撕裂,永无宁日。”
如《朝花夕拾》,以“对课”、儿童之教育、神鬼之好奇去拆解。借鲁迅情感经验的根据地,了解其“人穷则反本”的“本”。
而以“生态透支”来解读《故事新编》,则“像跟全体对立一样展示着一个新的世界。”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于薄弱的首阳山生态中过度消耗,薇菜大餐断不可持久;
《奔月》中的后羿,怒射万物逞英雄之威武,后令嫦娥只能吃乌鸦炸酱面,不喝鸡汤一年多,终于吃下灵药飞升明月。
读中忍俊不禁,读后颇为深思。
当今为何仍读鲁迅,如江弱水先生所讲,“鲁迅是现代汉语的开山大宗师,我们思维和言说的运行程序的源代码是经过他修改了的。他把我们要说的话都抢先说光了,连恶搞和无厘头也被他早五十年就注册过了。”
此老固无所不能耶?
如何解其书?可将《天上深渊》作始。




评论:
在晓风残月里周而复始: 小时候读,特向往乌鸦杂酱面…最喜欢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笑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