蒪岩夜话 No.73 莼鲈之“思”
只因多说一句莼菜鲈鱼羹绝对是艺术品,吃货老总便惦记上了,念叨了好几次,让我研究下,可待客时用。我只是一饮食文化的爱好者而已,其精髓自然无法完全体悟。生熟的把握,选材的抉择,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莼鲈之思,如今已算是种艺术。典故主人公乃张翰,凡能著书入传的菜肴,绝对可算是阳春白雪了。莼芽洗净,汆烫至软嫩顺滑,尚有翠绿;鲈肉片至透明蝉翼状,以熬制调味的醇浓高汤沸之,肉片表层瞬间卷曲,但依然算是鱼脍,入口即化。鲜到浑然一体。依我看来,滑,嫩,鲜,是本品绝对的主旨。
江南佳肴是最讲究意境和精细的。这菜在历史上,应是失传过的。有很多现代鲍厨根据典籍的碎片,用自身的烹饪积淀,尝试多类型的复刻重现。莼芽任凭岁月蹉跎,自不会变。但其中所用之鱼,所打之汤底,确耐人寻味,值得揣摩。
鲈,历史上是用何种鲈?现今市面上的大口黑鲈,加州黑鲈,五间河鲈,都是十数年前后才引进养殖的舶来品,并非本土风物。我并不爱这淡水鲈的口感,总觉着带一丝河腥;哪怕是千岛湖这样清水里出来的品质,用到莼菜鲈鱼羹上,于我这样守旧的顽人来讲,也会因明显有悖史实而心存抗拒。看过很多媒体评述,包括部分厨师所作,凡取用此类淡水鲈的,个人角度,实难认可。
那么,只有两种本土鲈鱼可以在逻辑上可与史实相联动。一是七星鲈,也就是海鲈。江浙通海的河流水网区都不难见到,其甚至可以从海逆流而上,在钱塘支流,乃至苏杭内河纯淡水区域都有钓获。七星鲈,虽不可与长江刀,富春鲥并论,但肉质依然算是鲜细上乘,且毫无泥腥。取一斤上下的最佳,因为大了便略显粗糙,只能作蒸制熟吃的了。二是松江四鳃鲈。现今野生种群已重点保护,但养殖有售。它也算是原生且极致鲜美细嫩的一种鱼。只因个体很小,一条正常规格的松江,任凭你刀工了得,恐怕也只能取出薄薄的四五片肉来。要收集满一整盘,绝对价格不菲。取材上,前者易得,后者难觅,均带了淡海之风味。如只作府内菜流传的话,似乎松江鲈更符合地位。
制法上,有讲将鲈片煮熟的。煮熟简直暴殄天物,如同章红,真鲷,一烹熟,虽也算鲜,但并不美。一熟,鱼肉便开始发柴,失了原有的甜嫩弹牙,且根本无法再做到入口即化之感。因此,取鲈生呈盘,再用鲈汤沸烫,可能才是最妥贴的方式,不说原汤化原食吧,也绝对能浑然一体,无甚杂味,品的就是纯粹。闽南售鱼生的某些餐厅,把剃肉后的鱼架,放入葱头油内炸熟,再简单辅以清水料酒和盐,汤汁便可奶白浓厚。也算一鱼两吃,生熟兼备,也是这个道理。
亦有用大骨,母鸡熬高汤来打底一说。此种做法,就是要突出鲜味的层次感了。鱼之鲜和畜禽之味,虽然是泾渭分明,但糅合到一起,说不定能有新突破,倒也未尝不可。按此思路,火腿丝,鲟骨段,可能会更上一层楼。只是,用南方风味里常见的干鲍,瑶柱,海参,海带,来制汤的话,定要慎重。它们佛跳墙一样的浓厚海味,虽鲜美到无以复加,一用到莼鲈之上,容易喧宾夺主,掩盖和破坏它本应呈现的小清新。
和老友闲聊到一半,忽就提起了清水野生鳖,这鳖汤的滋味,实难忘怀,如能用到其中,会是何种美妙?只是如今基本算可遇不可求。约是九五年的时候,和外祖母在蒪岩溪的清水砂里碰巧抓到过一只,满心怀念,有空再聊一聊吧。
五月二十九
评论:
七月: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说的是那种鲈
七月: 莼菜搭配银鱼做汤也很nice
作者: 我还真有这么一幅字,挂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