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书,越发觉自己不喜欢高度概括的概念化表达。而是更倾向于进入到文本深处,一点点地谈自己的理解,也期待他人的分享。仔细地倾听自己,聆听他人。然后彼此理解,也共同理解文本,并一起走向对生活的深度理解。
当我写到这里,看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话:
“讲者的话语本身并没有什么重要性。真正重要的是,听者的心必须毫不费力地觉知自己一直处在理解的状态。如果不了解,而只是听一些表面的话语,那么我们势必会带走一堆的概念,然后便根据它们而建立日常生活的模式,过着所谓的精神生活。”
是了。
我不愿意概念化地读书,也不想用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跟人交流,因此会本能地拒绝那些满口大词的人。即便我以学术为业。
我更不愿意带着概念进入生活,把自己具体的生活塞进概念的框架里。被概念束缚,甚至活在概念里,忘记了真实的生活和具体的人。
评论:
云阶: 穆老师的这段文字解答了我这段时间的疑惑[你好呀][你好呀][你好呀]开心
我之所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把我心中所想毫不掩饰的说给你听
作者: 听你这样说,真叫人开心[比心]
我们: 而且到后来发现那些自己高度概括后的话语都不明所以,失了当时心境,不能理解自己,就发现不能偷懒在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