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受到的情绪怎么来的?
小美独自站在街角,天气湿答答的,雨水偶尔滴落,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bgm起……镜头擦身而过,给了小美一个特写,没有笑容,于是我们首当其冲地认为画面中的她是不是“不开心?”她是不是遇见了什么难事,在这之前有什么影响心情的故事发生?
当然不止在艺术创作中如此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身边的人身处这样的情景之中,也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是不是“不开心”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都会把“笑”和“开心”联系起来,当缺少“笑”的因素时,心里就会冒出上面的想法。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就算自己并没有笑容,心情也是开心的;同理,开怀大笑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心情不错。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环境之中,感受到的情绪通常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动性。也常常因为各种外界因素产生某种反应,否则,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没有高档菜肴为什么也觉得食物美味无比呢?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有点懵,难道我们感受到的情绪都是自己臆想的吗?
在小区里看到有一只狗在追小朋友。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如果不喜欢狗的人看到,可能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狗会不会对小朋友产生威胁?
相反,喜欢狗的人,则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觉得狗和小朋友玩的好开心啊!
还有种情况是,当听到新闻里报道,小朋友被狗撕咬的事件,可能遇见这样情形更容易产生害怕恐惧的情绪。
我们感受到的情绪,会被体验到的事物,过往经验,以及社会现状,这些意识影响,但这种感受却是真实的。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情绪颗粒度”
就是一种相较于他人更为细腻的情绪体验能力,即情绪颗粒度。
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来描绘自身或他人的情绪,例如“你的表现太出乎意料了”,涵盖了快乐、满意、激动、放松、喜悦、充满希望、备受鼓舞、骄傲、崇拜、感激、欣喜若狂等情绪;
而“你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则涵盖了生气、愤怒、惊恐、憎恶、暴躁、懊悔、阴郁、窘迫、焦虑、不满、恐惧、害怕、忌妒、悲伤、惆怅等情绪。
情绪颗粒度高的人,不易生病,也更能感知幸福。相对地,情绪颗粒度低的人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饮食失调症、自闭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疾病。
当然情绪粒度是可以提高的,例如:积极学习、丰富阅读,积累或创造更多的情绪词汇,这样大脑在预测时能更精确地调整身体应对状态。此外,每天记录积极的体验或故意构建一些消极情绪。例如有人会在镜子前面大声给自己鼓励,甚至扇自己耳光(不推荐),都可以制造亢奋情绪,从而激发斗志。
评论:
海: 情绪颗粒度[笑倒地][笑倒地]又学到了一个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