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抚花弄月,醉酒耽诗,浪荡秋千。

    毫无疑问,利用公权力来干涉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可 取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知道,北周政 权的鲜卑色彩原本很浓,许多汉族将领甚至都被迫改用鲜单 姓氏。周武帝却把这件皇帝的新衣脱了下来。他原话是:朕 非五胡,为什么要信佛? 这就对了。现在已经没有五胡,只有中华。后来的历史 则证明,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 为主,并容佛道。这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择。 周武帝远见卓识。 其他人也没有错。实际上,太武帝之尊奉道教,梁武帝 之皈依佛门,周武帝之推崇儒学,都是在为将来的三教合流 长期共存做准备。这三位武皇帝也都有着开放的心态和长远 的目光,这才置自己的族别于不顾,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 此,当隋文帝杨坚改回汉姓并再度崇佛时,一种更具开放性 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我们知道,那将是伟大的世界性文明。 ---- 周武帝才是那位真正收束魏晋南北朝的人! #易中天中华史 #南朝,北朝 >>阅读更多



用户:抚花弄月,醉酒耽诗,浪荡秋千。

    呵呵,劲草朔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淮河南北,是两样的风景。 十六国与南北朝,也是不同的时代。 区别是显著的。从政治的立场看,十六国大分裂。南 北朝半统一。从文明的角度讲,五胡不如东晋,北朝胜过南 朝。也就是说,分裂的十六国变成统一的北魏后,历史进 程就发生了逆转:胡人的北方不断进步,汉族的南方每下愈 况。北进南退,统一大业便只能由北方来完成。 这一切,又都与那条南北分界线有关。 事实上从东晋开始,淮河就既是地理分界线,也是军 事分界线。后赵与东晋、前燕与东晋、前秦与东晋,都是隔 淮而治。淮河南岸从东到西今之淮阴、蚌埠、淮南、信阳一 线,也几乎一直是东晋的边防前哨和国境线。 #易中天中华史 #南朝,北朝 >>阅读更多



用户:抚花弄月,醉酒耽诗,浪荡秋千。

    于是,四百年的历史就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 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大分裂,这就是 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 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 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 概括从汉到隋之间这段历史。 奇怪!四百年分裂动荡之后,为什么会重归一统? 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 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从未分裂过的南方,为什么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 这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 设问引出问题--中华为什么总会走向大一统?后边会回答。 #易中天中华史 #南朝,北朝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