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三(98年的,因为bingyi休学两年)男生,想找个女朋友。 本人身高175体重120多点,身材一般有腹肌胸肌,上身有训练痕迹,大腿线条明显。 颜值嘛,普通人一个。 会唱歌,会弹琴,喜欢读书,喜欢摇滚乐,喜欢运动。聊天嘛,能聊诗词歌赋,能聊天文地理,也能唠唠家常。 没什么要求,希望也是沈阳大学生,稍微胖一点、丰满一点的女孩子。 找到女朋友再删帖。 >>阅读更多
人生成就之一“半程马拉松”达成。 2022年度成就之一达成。 从艳阳高照,跑到日落西山, 从体态轻盈,跑到精疲力尽, 从神采奕奕,跑到迷迷糊糊。 生理意义上体会到了“双腿灌铅”“昏昏沉沉” 我做到了,突破了自我,完成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阅读更多

恢复性训练:五公里。速度稍微有些慢,最后是努力加速,才不至于超过30分钟。 实在是,太喜欢城市夜跑了,被五彩的灯光包拢,感受着城市的喘息。 >>阅读更多

《所有明亮的地方》
最近看的最好的一部电影,比上一部爱情片好太多。果然,大多数爱情片真的很无趣,以后少看。
影片开始,因为无法走出姐姐去逝的痛苦,女主站在栏杆上,凝视桥下,能感受到她自杀的倾向,男主恰巧路过,于是用自己的方式宽慰了女主,救下了她。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以为男主的接近只是出于对异性的追求。看完全片才发现,男主一方面在通过关怀女主,来达到自我价值肯定的目的。一方面想要去帮助同样痛苦的人。他对自己过于苛责,希望能够有人愿意去帮助他,愿意去告诉他“你值得!你不是怪胎。你值得被爱,被尊重。”
可随着故事发展,女主在男主的呵护下,渐渐走出了姐姐去逝的阴影,可男主却始终无法停止苛责自己,伤害自己。
在又一次被周围人称呼“怪胎”后,他爆发了,选择了大打出手。这一次他无法再接受自己,他最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不值得也没有希望变成好人。
最后一次对自我救赎的尝试是他问姐姐“家暴的父亲那么可恨,一定是原因吧,如果有人能够帮助他,那他一定能变好,是吧?”姐姐回答她“不能,他始终是个人渣,始终都要被唾弃,被谴责。”
最后,他绝望了,选择在最能够让自己平静的湖水中长眠。不过,幸好,被他治愈的女主



这几天通过阅读蒋勋的《孤独六讲》自己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电影翻拍。算是对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
《马丁伊登》的台词,句句击中我“表面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由一种精英主义变成了另一种精英主义,我们终究还是精英的奴隶,公会的存在也只是为了公会的权利,而不是为了工人的权利,可笑的是:工人赋予了公会的权利,却要被公会所掌控。”
回想如今的社会,我们学生,包括一个个在都市工作的打工人,在高效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自我,我们变成了机器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没有自我的思想,没有自我的认知,一边在工作中痛苦挣扎,一边在毫无意义的享乐主义中自我沉沦,自我放逐。
自人文主义萌芽至今,我们可谓是最失去自我的代表。不知内心的真正的追求,不知如何正视自我,面对自我。每个人被思想洪流裹挟,异化出畸形的思想触角,被社会操控,被社会寄生。
我不知社会主义还是怎么样,但一定不是这样,不是沉沦,不是挣扎。而应该是,或者,至少是,一步步认识自我,追寻自我,可能会艰难,但不会苦痛。每个人在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判定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