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功課
.
.
.
需要一份功課。
忙碌的日常是堂而皇之的藉口,被幻想中的完美主義所催谷而衍生出沒完沒了的講義和模擬卷淹沒著生活,而我也清楚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缺乏動力。總在提醒學生點滴累積方能致遠,自己卻也只是忙於督促學生,卻未有身體力行。
想了好一陣子,想給自己一份功課。人們總說二十一天能建立一個習慣,但二十一天,連痛苦都談不上,遑論帶來改變。於是我想,一百吧,寫一百篇。任何事做一百遍,即使看不見成果,最少也對得起自己。
世上有很多捷徑,但我想看看,一步一腳印,究竟會走出怎樣的一條路?
黑擇明(上)
.
人活著最大的寄託,就是看見希望。一旦覺得做的任何事情都徒勞無功,就覺得失去了辛苦奮鬥的意義。譬如遊戲,如果在同一關卡多番嘗試仍然無果,就會覺得不如放棄作罷。人生其實也好比玩戲,只是遊戲可以在網上搜尋破關攻略,而人生只能靠我們自行摸索,但兩者,其實都必然有逃離困難的出口。
引日出(吳青峰)所填的《飛魚》:「生活我已全然看透/沒有甚麼想要做」,人們總喜歡說世界很大,面前總有希望。可是有時在絕望的深淵裡,即使是最美好的景象,也無法使我找到爬離谷底的力量。在那些日子裡會覺得,即使快樂也不過只是一剎,即使美好,也不想再耗費力氣追求了。唯一,曾經給過我救贖的念頭是,既然都已經到了谷底,既然都已經想到了結人生,不如就隨心所欲放任自己。人生有些困難是自己賦予的。礙於家庭背景,礙於面子,礙於對自己的期望,我們給過自己一些規條,覺得自己不可能做某件事——不能放棄只有失敗的學業,不能離開討厭厭倦的工作,不能放下喜歡深愛的人。
黑擇明(下)
.
可是這些不能,都只是因為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反正都萌生了失去生活的勇氣,倒不如先試試放過自己:討厭學習討厭工作,就傾盡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深愛不再愛自己的人,嘗試逐寸逐點抽離,偶爾容讓自己任性,總會退讓到可以離開的距離,又或是,有天可以打動對方。只要還有一絲快樂,也就足夠再活一段日子。
「儘管痛苦麻痺還是那麼多/天空就算不藍或許還有彩虹」—— 生活不是童話,風雨過後不一定有彩虹。不過反正已經在這裡了,不如就再試一次,看看會不會快樂起來。難過絕望的時候,我通常嘗試不去想自己有多難受。多讓自己建立習慣,麻木感官,將生活的每個行程活成梳洗那樣的自然反應。活得規律,容易慢慢找到滿足感和快樂。
每個人的通關方法不一,也不必強迫自己取得甚麼驚天動地的成就。或許亂衝亂撞一番,就會逃離深淵,接近快樂的那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