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清音

    《文艺审美心理之我见》 文/清音 审美心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而且几乎是与生俱来,即便初生牛犊不怕虎,却也因为日后的耳濡目染而如惧三分。上帝给了我们标志的五官和聪明的大脑,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在生存的同时,尽可能的去发现和享受世界的美好么? 那么,文艺审美,似乎就不同于一般的审美观了。文艺审美要高于对普通审美的基本要求,即对审美对象的深刻感知,甚至进一步扩展到外在事物,上升到三观的内圣外王等等。首先,文艺一词,就限定了审美对象的属性,尽管不一定非得是阳春白雪之流,至少也得雅俗共赏,各抒己见。 其次,心理认知,又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便是原创作者写作心理以及其心路历程,这对研究其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就像我们要赏析一首古诗时,先得搞明白作者和创作背景。第二便是读者的认知,毕竟著书者仅一人,拜读者千万,相比较书源心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情感体验,就没有那么好琢磨了,就好比盲人摸象,象就一头,但感触几何?第三便是这审美对象的研究价值,一部作品的好坏往往并不取决于其阅读量,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换句话来说,读者看完嘻哈一过只算是成功了一半,你像四大名著这样的文学巨著,经历了几代人的研究和考验,甚至从其中汲取了多少用来指导现实的经验和方法。在这里,我简单地举三个例子说明以上观点。 第一,《三国演义》里的点将用兵之道被多人后人移花接木发挥效力,被多少历史学者用来研究历史真相。 第二,《西游记》,吴承恩笔下一部看似天马星空的古神话小说,其本身对历史研究几乎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但其五个人物背后的层层深入分析,这是一本讲人一生的心路历程、内圣外王、修身养性绝好的教材,所以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需要栓心猿、锁意馬,所以收的第一个徒弟是孙悟空,其主心,法号悟空,且栓一匹马,即小白龙。收的第二个徒弟主肾,肾就不能悟空了,得悟能,心为火肾为水,水火要靠土来调养,脾为土,什么土最干净,即沙土,所以第三个徒弟法号沙悟净,所以心肾脾,即元精,元气,元神,三元皈依,所以叫三藏,肺为金,其神明为魄,即金箍棒,所以金箍棒的斤数和正常人的呼吸次数一样;木棉袈裟平时要包起来,关键时刻拿出来露露相,所以肝的神明为魂。取经的地点就在灵山,即心灵之山,地点雷音寺,而东方才为雷震,所以真经本在东方,何必西求?这就是为什么三藏问悟空何时才能到西天时,悟空说只要你心诚志坚,回首处即是灵山。所以真正看懂《西游记》的人,那是一个魂魄合一,三元归一五行俱全的在讲一个人心灵成长内圣外王的修身经典。综上,是不是已经颠覆了以往只在电视特效的角度的享受观。所以审美者的认知偏差决定审美对象的相对价值,其综合的算术平均,尚且就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了吧。 第三,文艺审美心理的形成,其实不仅仅是创作者的博闻广识,还有欣赏者的知识储备。世单有伯乐无用,单有千里马亦无用。至少这两者皆有暴殄天物之嫌。啰嗦了半天,我还是结合第三个例子来叙以上吧。李安导演名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讲述了少年派早年在大海上,与一只凶猛的孟加拉虎一起漂流了227天最终获救的故事,其中的故事细节我不去做过多的赘述,但其表现的人文心理特征,我这里需要加以自己的诠释。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支撑,在看完派漂流记后,或许最大的感慨便是感觉好神奇,够凶险。其电影的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思考,根本无从感知。结合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此部影片,其实深入分析会发现,这表面是一部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一样的冒险式影片,其实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性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缠互斗的过程。少年派未遇险之前,其广泛的宗教信仰以及良性的认知,把内心潜意识里的超我表现的活灵活现,那时的派,根本看不到其人性本恶的一面。他在自我的现实和善良的超我中纠结,而且有逐渐上升为超我的趋势。直到后来家人在海上暴风雨沉船中死去,只留自己一个人在救生船上,还要面对食肉动物的威胁时,他的超我完全被压抑,而他的本我慢慢被由于鬣狗先后杀死同病相怜的斑马和猩猩事件唤起,而且不断地冲击着他的超我和自我。此时的他,尚且还有自我在苟延残喘,但随之而来的,却被孟加拉虎咬死鬣狗事件的出现而彻底唤起,因为当自己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本我的兽性,根本不被潜意识所察觉,其实就连他自己,根本无法想象,平时温柔善良相信神的存在且不杀生的他,会为了生命而做与孟加拉虎进行殊死博弈的准备,更不会想象为了能够和孟加拉虎和平相处而杀死第一条鲜活的大鱼。整个内心的纠结,杀生时口口声声的对不起,都是本我和超我的厮杀号角,回荡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在两者的较量后,由于生存的必要性,自我始终在为本我和超我和解,所以回归现实,他开始制定生存计划,包括发求救型号,上救生船拿去事物,和孟加拉虎进行“划地盘”未完待续…#直男审美 #文艺 #文艺青年 #心理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