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在中央 喝酒,歌唱,盛赞 月光撒溪水 流畅,流畅,流畅 >>阅读更多
自悟而无可语者,是真正的孤独。 悟若有言,便不是悟。 >>阅读更多
runner never stop... >>阅读更多


回来跑两步就汗如雨下,不愧是能让本地人水土不服的天气🙃 >>阅读更多
字数不够的延续: 4.由于西周人的反省,青铜器逐渐失去了“神性”,堕入凡间,便没什么好看的了...后续则为瓷器的长久发展 5.汉初的瓷器由于皇家崇尚庄子的不扰民统治思想,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自汉武帝后才开始在形状上出现雕琢,样式愈发精美...唐朝开始在色彩上下功夫,唐三彩便是代表...再到宋瓷,据我了解崇尚的则是“大巧不工”,以淳朴无杂质的白瓷、青瓷居多,可惜这里藏品没有太好的,好像工艺也都失传了,即便有可能在此也没几个人能静静地欣赏、品味这种美...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是激烈的文化碰撞,富有别样美感的青花瓷依托于此诞生、盛行一时,可惜此处也没有可看的...再到明清辉亮眼的色彩被重用,有一二可观,但个人不喜欢,皇家的明黄、大红大紫非常土帽... 6.书画一道,可观不多,我也不懂...园林、家具亦如是... 总结就是,少了第一次来看的惊艳,但依然充满魅力... >>阅读更多
时隔两年再次来到这里,第一次看的时候每一件都细细地看,用了整整两天,这一次两个小时略看了一遍,常悟常新: 1.和上博那种分为青铜、陶瓷、玉器馆的展示方式不同,这里以时间、朝代的维度进行划分,更多地让参观者看到的是时光流年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上博的展示方式则更加专业,有一点知识功底的人看完能够获得对某个模块更加深刻的认知,个人喜欢上博...但南博趣味性和欣赏性都要高得多... 2.人类器物的发展认知,从旧石器时代天然功用的石凿,到新石器时代能够对器物进行方向性的改造,出现陶器来承载物品、水。而出于对美对追求,一方面对陶器进行雕刻、绘画,另一方面开发出更加精美而无用的玉器,同时社会的分化开始出现,很难说是阶级分化导致上层追求无用的美而产生玉器,还是玉器的产生导致阶层的出现,但很有意思.... 3.我研究最多的青铜器,承接新石器时代的物件特性,一方面是使用的器物,另一方面更加延续了无用的装饰,以及地位代表,例如鼎...没有上博的清晰区别,但脑海中明确了解商周青铜器的区别进行观赏,会非常有趣... >>阅读更多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看过最衬得起这句话的书店,大好きだね~ >>阅读更多



过去,那么多的异议,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信任,那么多的厚爱... 现在,又一次离别到来,除了伤感,更多了一份辜负的沉重... 未来,我们将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战斗,但我们头上还是同一片星空,我们还在一起成长着... >>阅读更多
五点多起床,七点多回家。脑袋要从里面裂开一样... 但感受着和团队的共同付出便会感到一切都值得,况且也收获也颇为丰厚... 我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朝着共同的目标进发,没有比这更值得为之付出的了吧~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