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斯通纳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到了1079的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有了东坡那块贫瘠的土地,才真正的蜕变成“苏东坡”。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一贬再贬的残酷政治斗争,让苏东坡彻底悟到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活着就是一些不同的选择的叠加,我们可能会遇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和“未至千般恨不消”的求而不得,亦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别离……种种人间的挣扎和痛苦,都是命运的“馈赠”,人生的过程是我们不可把握的,苏东坡在逆境绝境中一次次向我们证明,只要你把“心”安顿好,你就可以享受到快意人生,“吾心安处是吾乡”。结局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自己选择好的一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挂无碍,游戏人生,人生当“无为”。苏东坡教给我们的“无为”并不是超然物外,无欲无求,无所作为,而是积极友善的对待周围的所有人和事,尽可能的正面影响这个世界。当然还要涵养自己的精神净土--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艺术、生活、自然)。人生大道,至简无求。 >>阅读更多



用户:斯通纳

    张养浩,文忠公👍🏻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阅读更多



用户:斯通纳

    西方历史发展中的“宽容” 首先这是一本有历史脉络的严肃的哲学视角的西方宗教历史书。所以用了这么多定语,是因为刚刚读完这本跨越两千年的西方历史书,还没有从陌生的知识领域中抽离出来。“宽容(来自于拉丁文tolerare,意思是忍受):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传统观点的见解不一致的意见。”明确了作者给的这个定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视角,以此审视西方两千多年的宗教斗争。教派分裂(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新教)……割据势力范围,驱逐异教徒(新教,清教徒,加尔文,路德学派等等)……教皇,十字军 ,宗教审判会……霸占土地,财产,影响政治……林林总总的肮脏私欲和对民智伸张的恐惧催生了残暴的地牢,死刑,污蔑,屠杀……直到中世纪的印刷术,文艺复兴,智慧的火苗得以传递(伊拉斯谟,加尔文,笛卡尔,斯宾诺莎,伏尔泰),在漫长的反抗和斗争中延续了四个多世纪,直到莱西等人在美国建立了新的自由秩序,西方才逐渐接受政教分离,宽容的夹缝中才得以生长出自由的花。然而作者在完成作品的1925年仍然给了我们自由之光中一缕悲观的底色,“无论大小部落和集团,都居住在自己建造的制度森严的堡垒里,用偏见和固执谨慎地堤防着外界的入侵。这可能跟人们具备的那些优越感和排他性有关,还有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同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脱离不了文化差异和利益分配的宿命,“宽容”永远都是奢侈品。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乐观的面对未来,因为我们生在中国,怀揣五千年文化的自信,而且我们是一个永不屈服,永不霸凌他族的“宽容”民族。历史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读历史,读哲学的最大益处就是能够看到别的民族历史,别的优秀思想,引起客观理性思考,知来路,明兴替,立自信!(PS:7块多买的这么好的正版书着实很意外。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引用的参考书,果然有干货)#读书记 #哲学史 #读书笔记 >>阅读更多



用户:斯通纳

    阶层or格调 作者为了给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定位,提出了X阶层这一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富有的阶层。这一概念后来成了美国新一代人的文化标志,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雅痞”阶层和90年代的“文化另类"(altrmties)阶层,从而进一步地解构了传统的等级社会,为社会分层标准开辟了新的向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等级分层的新十字路口。几十年的平等社会神话已经打破,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正在急速地更新。推动这一变革的最有力因素就是金钱,占有金钱的多少正在把人们的社会地位重新划分。金钱取代了平等和社会公正,开始编织自己的神话和传奇,编织人们的生活梦想,同时毫不犹豫地粉碎着一大批人的致富期望。金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隐喻,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价值符号,一个双重的象征:既象征着全部有关幸福的梦想,又象征着所有追逐金钱者的噩运,于是人们困惑地问道: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社会理想吗? 此书读后整体无感,对于阶层不可否认,这个来源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客观存在少部分掌控最优资源。然而,对于属于哪个阶层,或者该有哪样的具象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形态和五千年文化自信完全可以支撑我们的幸福人生。多元的社会,独立自由的个人,包容且丰富多彩才是我们共同追逐的“中国梦”。回到此书综感,没有太多共鸣,美国距今半个世纪以前的阶级表象化的幽默展示,实在不足以隐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推荐阅读! >>阅读更多



用户:斯通纳

    AI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智人之上》第一部分人类网络。这一部分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基本点,核心概念就是信息。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从口口相传的讲故事,到文字出现后的广泛传播知识和信仰,到构建相同的种族、国家、文明……我们的信息构建出了三个层次的现实:主观、客观、主体间现实(法律,国家,货币,宗教等等)。信息指向了我们的认知和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群体的共存秩序。对于信息的真假,我们总是难以把握,这取决于他的传播方式的可靠性和真实意图,通常人类的语言都囿于自我认知局限性和对他人的欺骗性两者之间。请记住,这一点同样会在人工智能算力的学习中被效仿,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不会明白人类的逻辑和主观感受,因为它不需要在乎和考虑这部分。 本章节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类政体:民主与集权制度。不管哪种政体,人权和公民权都是我们演化成群体协作组织后的个体重要的权利。当然这些权利的内容一直都在不停的被解释和限制,但是一旦被极限压榨就会使群体陷入极大的不确定当中(比如:纳粹,民粹主义)。我被这个章节的苏联肃反运动和消灭“富农”运动,中世纪欧洲“猎巫行动”深深的震撼到了,这些都是庞大的生物信息网络在中间起摧毁性的作用。就像网络中了毒,而没有杀毒纠错软件,问题蔓延开,就是时代的悲剧。在这里还要埋下一句伏笔,我们该庆幸这种悲剧只是出在生物时代的网络中,我们仍然可以依靠时间这剂解药去纠正…… 第二部分非生物网络。这部分我只记录一件作者引用的网络算法导致的政治事件。2016/2017年的脸书为了追求用户参与度,算法就做出了一个致命决定:传播愤怒。这个决定造成缅甸对境内少数族裔罗兴亚人的大规模种族仇恨和灭绝。 第三部分计算机政治学。人类的哲学是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方向指引。我们与人工智能又该怎样和谐共生,是它无限的自主意识建立我们再也理解不了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在它的“硅幕”里,还是我们用不同的文化建立彼此独立,互相攻击的人工智能茧房,亦或,我们团结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除零和思维,健全人工智能发展的修正机制,谨慎的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硅基的数据“神”……这种种的思考来源于作者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研究和当今社会全球合作发展与民粹主义抬头的矛盾两极化的不确定动荡格局,以及人工智能的科技迅猛发展……我们走在了历史的分叉口,为自己,为后代,为人类这个几万年进化的生物,做一次深入的思考吧#ai人工智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