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悠然挽着风
    有人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是她一生的写照。可她却把自己,活成了一粒种子,命运把她落到哪里,她就在那里开花。她说:“所谓弱者,只会趴着任人鞭打,所谓弱德,却是在命运的重压之下,从容地走完自己的路。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叶嘉莹 #女性力量 >>阅读更多


用户:miemiemie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记录生活 #读书笔记 #叶嘉莹 #李煜 #相见欢 越是直白,越戳人。 >>阅读更多


用户:不系之舟
    《掬水月在手》还有一个让我比较感慨的地方是对诗人痖弦的一段采访,他说「端午节就是诗人节,过去新诗人和旧诗人是不来往的,虽然都在过端午节,都在纪念屈原,但大家不在一个桌子上吃粽子。叶先生之后,大家在一起吃粽子了。」 原来端午节还可以是诗人节。 >>阅读更多


用户: STAR
    一个人去看了《掬水月在手》。 许久之前,有本《顾随诗词讲记》,对叶先生将老师的讲课笔记记录之细致,甚是诧异。 电影里,叶先生说,“我走的时候,只带了两个皮箱,装了八个笔记,因为如果笔记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部纪录片,从北京四合院起,到最后空地结束。94岁高龄的叶先生,缓缓叙述,颠沛流离的人生中的伤痛,她不悲不喜,她用一生诠释了自己创立的弱德之美。她是知行合一的大家。 她是中国诗歌的传奇,如一绝世美人,美而不自知,她的课,对热爱中国古诗词的人,如盛宴美食。 “因为她,旧诗人和新诗人,才真正开始坐在一个桌子上吃粽子。”这看似笑话,却说明先生的解读让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打破壁垒,真正领悟文字之真谛。 她的学生讲到,当年先生南开授课时候,大礼堂窗外挂满学生。国外哈佛甚至给先生一把图书馆的钥匙,她可以任何时候去读书。但是她还是选择回国,教书。 内心丰盈的人,一生优雅。 文化入髓的人,永持天真。 真正的女先生,光芒万丈。 >>阅读更多
掬水月在手,光影世,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光影世,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