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婶的我是习惯性以更冷峻的目光审视这部当然其实就这一类被浪漫光环包裹的电影。这部小说被改编为影像时保留了原著的时间切片叙事结构,还是在视觉语言中注入了新的观察。每年7月15日的约定机制,是叙事框架也是流动的测量规范,一幕幕的场景如Emma改稿,Dexter低俗节目的登台,这就是90年代英伦社会繁华的背后衰退、撕裂的视觉隐喻。 海瑟薇的表演突破了她惯有的形象,特别是在餐厅那场对峙戏,油污的工作服与颤抖的肩颈肌肉,将文人在物质困顿中的尊严感具象化。她念出"I love you, but I don't like you anymore"时的眼神失焦,120分的表达出来原著中的痛感。斯特吉斯也胜任了这个角色,他的表演满足了导演精准捕捉了特权阶层的堕落轨迹,母亲葬礼上他抚摸棺材时突然痉挛的手指,把他的脆弱不经意而深刻的呈现出来。他的表演层次让Dexter的转变不至沦为俗套的浪子回头,而成为特定时代造就的人格标本。就这么说,CastingDirector 是要加鸡腿的。时间暴力的视觉化爷叔处理的出彩的。2003年重逢场景,镜头掠过Emma的鬓角白发与Dexter松弛的下颌线,未置一词便道尽十五年磋磨。这种克制的衰老呈现了比原著中直白的心理描写更具现实重量。有点遗憾的是导演在处理阶级流动(跃升与滑落)时显得过于理想化,Emma从服务员到作家的跃升被简化为几个蒙太奇镜头,消解了原著中关于文化政策与出版业变革的社会批判。当Dexter最终经营咖啡馆的情节,更是将阶层跌落浪漫化为中产田园幻想,这在新自由主义席卷欧洲的九十年代语境中有点失真。 处理的不够的地方是,原著中Emma的车祸本来就是很尬的设置,电影却通过慢镜头渲染自行车坠落的唯美,将女性死亡彻底景观化,这种视觉修辞延续了好莱坞式甜妹爱情片的陈腐,女性的牺牲必须成为男性成长的祭品。当Dexter带着女儿重访爱丁堡的镜头,父权制通过代际传承完成了对女性遗产的收割,这个看似温情的结尾,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我眼里实则是性别叙事的倒退。配乐有点过度使用弦乐煽情,例如巴黎重逢戏中本来是该克制的情绪,这音乐强推渲染,有点像是肥皂剧的暴力污染。配音上,对Ian的设定是滑稽的苏格兰口音与笨拙肢体,导演没有表达出原著对于文青的生存探讨,这种扁平化处理使得本片失去了一定的深度机会。 对犹豫美学的影像转化是导演处理的较好的地方。泳池粿泳戏中,Dexter引诱Emma褪去保守泳衣的轻佻,与衣物被盗后的窘迫奔跑,用身体叙事来表达社会和阶级的规训与本真自我的对抗。不过这种暧昧的视觉张力,在两人最终结合时却消失殆尽,床戏的光线设计是太过亮了。这部电影在原著改编中选择了安全的美学方案,用精致的遗憾替代了真实的困境。总而言之还行吧。 每年7月15日的约定,本质是情感领域的隐形契约,电影却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当Dexter在婚姻失败后突然发现Emma的价值,这种叙事转折实则是特权阶层对情感血包的再次征收。影片未能如原著尖锐呈现的人的困境,而是让位于消费主义时代的爱情神话,这是商业电影难以逃脱的宿命。我们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毕竟这如果不是一部商业电影,艺术性也不是那么强的情况下,谁投资干赔本买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