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年龄越大,越珍视内心的平静。 过去,对于喧闹的环境和嘈杂的声音,总能投入其中,感受那份热闹; 现在,却更希望拥有一个安静的空间,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平安春节,安静人生,不再去要求太多。 远离不喜欢的人和事,哪怕孤独。 远离不开心的事和人,守望心海!

初一,智者寺 焚音禅唱,一花一树,朱门金身,一如初次看到的震撼和敬畏。 广场的池塘里,锦鲤成群,其中有一条,是我去年的放到生,去年此时我想到是,它不会寂寞了,它能安心的活到它生命的尽头那天。 今年此刻,我站在岸边思绪飘散,我想起当初你被捉住,即将被刀俎,你是否会恨不成人? 而今你意外被指引放生到这里,天天在此听闻佛法,看众生跪拜,你是否会觉得人亦不如你逍遥自在呢?
按照宿命论,如果人在出生前已经选好了自己的剧本,那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最成功最幸福的呢?或许,选剧本的“你”看重的不是肉体凡胎的你的幸福,而是借由这具肉体,历经一世,那个“你”能否得到历练和飞升。不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磨难,是否能多一份释然。 还要思考的是,你或许不是真正的你。你以为你的经历、你的感受、你的情绪等等组成了你,但这些“你的”不是你,你只是一个容器。就像一个透明玻璃杯,可以装冷、热、酸、甜、苦、辣,但里面的液体并不是你,它们可以随时被倒空才对。空了才有无限可能,才是本自具足。所以,允许它来,允许它离开。

无相则万相 万相即无相


我在想我是不是掉入了作者的叙事陷阱? 前半部分是男主的视角,仿佛充斥着男性的意淫和自大。我的情绪被傲慢和偏见填满,我在内心呼唤——要是有女主视角的叙事该多好啊。 中间男女主之间的通信,果然让女主视角的叙事多了起来。但我并没有因此得到满足,反而陷入了另一个怪圈,男女主之间拧巴的爱情让我的情绪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的高潮。我不解,为什么男女主要这么作呢?这么拧巴呢?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有这么难吗? 最后的部分,阿莉莎就这样去世了,她的日记就这样跃然于纸上。我措手不及,有震惊,也有一丝带着敬佩的恍然大悟——她真的做到了为爱殉道。而且,男主对她的爱至死不渝。他们入了窄门。 我的情绪就像一个干涸残破的蚌壳,被作者高高举起,又狠狠摔落。然后作者在一片片残渣中找到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骄傲地说:看吧,我早就告诉你了,这个蚌壳里有珍珠。 是啊,全书从头到尾都在说,他们要入窄门,要那份超脱世俗的爱情。只是我从未相信过。我站在世俗的宽门里偏见地打量着他们。 抛开以上感性的文字,我看到的是女主对恐惧的理想主义的包装。她逃避处理真实的亲密关系,并把此包装成神谕和殉道的苦修。 或许,现代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窄门,只不过在门上贴的不再是“神谕”,而是“自我实现”“财富自由”等等。


菩提本无树,宗怡。
心不静的时候听听菩提禅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将永远是慧能六祖的信徒[soul爱心] 。。 他明确提出“诸佛妙法,非关文字” 挑战唯识宗“依教解义”的传统 开创“顿悟”的修持路径 。。 讨厌繁文缛节的人狂喜 当然这样理解太浅薄了 。。 但是我可太高兴了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世上并没有什么菩提树,是因为佛,陀,在那棵树下证道了,才把它叫做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静坐莲台佛相安,心归宁静天地宽 佛坐莲间悟禅意,云鸟相伴心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