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Zzz...
    该说不说,今天喂了这辈子最贵的一次海鸥[捂脸哭] 一把鸥粮撒出去,连带手上的克罗心戒指也撒水里了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刚才我跟DeepSeek讨论了一下我对于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于世界本质认知上的差异,没想到,我们俩聊的是有模有样啊。 我:苏格拉底认为整个世界是建立在规则和逻辑上的,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酒神精神,而酒神精神是无法用规则和逻辑来解释的 DeepSeek : 是的,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以下是对两者观点的详细对比: --- ### 1. **苏格拉底的观点:世界建立在规则和逻辑之上** - **理性主义的核心** 苏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可以通过理性和逻辑来理解和解释。真理、美德和知识都建立在清晰的规则和逻辑之上。 - **“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人类可以认识真理,并以此指导行为。他的哲学强调对话、辩论和批判性思维。 - **对确定性的追求** 苏格拉底相信,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可理解的整体,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探索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真理。 --- ### 2. **尼采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酒神精神** - **狄俄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即一种非理性的、混沌的、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无法用规则和逻辑来解释,只能通过艺术和直觉来体验。 - **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尼采强烈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它压制了生命的原始力量,导致现代文化的僵化和虚无主义。 - **生命的混沌与创造** 尼采认为,生命本质上是混沌的、矛盾的,充满了痛苦与欢乐、毁灭与创造。只有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人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并从中获得力量。 --- ### 3. **两者的根本分歧** - **理性 vs. 非理性** 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和逻辑是理解世界的基础,而尼采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只能通过直觉和艺术来体验。 - **秩序 vs. 混沌**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而尼采则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混沌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 **知识 vs. 体验** 苏格拉底追求通过知识来理解世界,而尼采强调通过直接的生命体验来感受世界。 --- ### 4. **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 **理性主义的局限**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导致了对生命本质的误解。通过将世界简化为规则和逻辑,苏格拉底忽视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悲剧的消亡**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导致了古希腊悲剧的消亡。悲剧原本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压制了这种精神,使悲剧失去了其生命力。 -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传统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现代人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 ### 5. **尼采的替代方案:酒神精神的复兴** - **艺术的救赎功能** 尼采认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能够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重新唤醒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艺术不仅是对生命的模仿,更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升华。 - **超人哲学** 尼采提出“超人”概念,呼吁人类超越理性主义的局限,重新拥抱生命的原始力量,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 --- ### 总结 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前者强调理性和逻辑,后者强调非理性和生命力量。尼采批判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压制了生命的原始力量,呼吁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和艺术重新理解世界。这种分歧不仅反映了哲学上的对立,也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读书笔记 #书单 #哲学 #尼采 #苏格拉底 #悲剧的诞生 #deepseek [厉害][厉害][厉害]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尼采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推崇与对阿波罗的批判,根植于他对西方文明本质的哲学反思。作为德国哲学家,他恰恰通过颠覆传统理性主义传统,揭示了更深层的文化逻辑: --- ### 一、酒神与阿波罗的哲学隐喻 1. **阿波罗精神**象征理性、秩序与表象美,是希腊古典艺术的表象,但尼采指出这仅是冰山一角。 2. **酒神精神**则代表原始生命力、混沌与超越个体性的狂喜,是艺术与存在的本源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揭示:真正的古希腊悲剧诞生于酒神合唱队的迷醉体验,阿波罗的造型艺术仅是为其赋予形式的外壳。 --- ### 二、对德国理性主义的反叛 1. **批判启蒙传统的桎梏**:尼采身处19世纪理性主义巅峰期(黑格尔体系、科学实证主义),他敏锐察觉理性过度膨胀导致生命力的萎缩。阿波罗式的秩序成为压抑人性的工具(如道德教条、宗教戒律)。 2. **解构苏格拉底传统**: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开端,认为其"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扼杀了悲剧精神,使哲学沦为逻辑游戏,最终导致现代虚无主义。 --- ### 三、酒神精神的现代意义 1. **对抗虚无主义的解药**:在"上帝已死"的语境下,尼采以酒神的生命肯定(amor fati)重构价值——不是通过逻辑推导,而是通过直面痛苦与混乱,在毁灭中创造新生。 2. **超越德意志性的哲学立场**:尽管尼采是德国人,但他以"好欧洲人"自居,批判德意志民族主义与基督教道德。酒神精神实为对地中海原始生命力的召唤,与北方的理性主义形成张力。 --- ### 四、阿波罗的辩证地位 尼采并非完全否定阿波罗,而是主张二者的动态平衡: - **艺术的二元性**:悲剧是酒神音乐精神与阿波罗形象世界的结合。 - **文明的病理诊断**:他认为当代社会已沦为单极化的阿波罗文明(科学、官僚制、道德虚伪),急需酒神的破坏性力量打破僵局。 --- ### 结语:哲学家的地理谬误 将哲学家思想简单等同于其国籍文化是一种误解。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伟大的思想家只有一个问题",尼采的狄俄尼索斯崇拜是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爆破,其价值恰恰在于突破地域与时代的局限,直指人类生存的根本困境——如何在理性异化的世界中重获生命的野性尊严。 #读书笔记 #书单#悲剧的诞生 #尼采 #deepseek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哲学其实也是个天坑。 我好奇问了一下什么是“物自体”以及与之相对的又是什么。 DeepSeek, 请开始你的表演。 在哲学中,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物自体”(德语:**Ding an sich**,英语:**Thing-in-itself**)是一个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独立于人类感知和认知形式的存在本身**。与之相对应的是“**现象**”(**Erscheinung**,**Phenomenon**),即事物**通过人类感官和认知结构呈现出的样貌**。 --- ### **1. 物自体(Thing-in-itself)** - **定义**:物自体是事物**未被人类主观认知形式(如时间、空间、因果范畴等)中介过的本质**。它独立于人的意识存在,但**永远无法被人类完全认识**。 - **特性**: - **不可知性**:人类只能通过感官和理性认识事物的“现象”,而非物自体本身。例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闻到它的气味,但这些属性是感官加工后的结果,并非花的“本来面目”。 - **超越性**:物自体是经验之外的“本体界”(Noumenon),属于不可经验的领域。 - **逻辑必然性**:康德认为,必须假设物自体存在,否则人类经验的统一性无法解释(例如,感官材料需要来自某个外部的源头)。 --- ### **2. 现象(Phenomenon)** - **定义**:现象是物自体通过人类**先天认知形式(时空直观、知性范畴)** 加工后呈现出的对象。它是人类经验中唯一可被认识的内容。 - **特性**: - **主观建构性**:现象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类认知结构与物自体“互动”的产物。例如,时间和空间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先天形式。 - **可知性**:科学、数学和日常经验研究的对象都是现象,而非物自体。 - **规律性**:现象遵循因果律等知性范畴,因此能被理性理解和预测。 --- ### **3. 物自体与现象的关系** 康德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解决**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 - **经验论**(如休谟)认为知识源于感官经验,但无法解释普遍必然性(如数学真理)。 - **唯理论**(如笛卡尔)认为知识源于理性,但无法解释经验内容。 康德的调和方案是: - **现象界**(经验领域):人类通过先天认知形式(时空、范畴)赋予现象规律性,使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 **物自体界**(本体领域):为自由、上帝、灵魂等超验概念保留空间,避免理性陷入矛盾(如“二律背反”)。 --- ### **4. 物自体的哲学意义** - **认识论的界限**:人类理性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触及物自体。这一思想被称为“**批判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不是心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心灵的认知形式。 - **道德的根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物自体领域为自由意志提供了可能。道德法则(如“绝对命令”)不依赖经验,而是根植于理性的本体界。 - **科学与信仰的划界**:科学负责现象界的规律探索,宗教和道德负责物自体界的价值问题,两者互不冲突。 --- ### **5. 与物自体相关的其他哲学概念** - **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认为物自体与现象的割裂是虚假的,主张“实体即主体”,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 - **叔本华的“意志”**:叔本华将康德的物自体解释为“生命意志”,认为它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驱动力,现象则是意志的表象。 - **现象学的回应**: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试图悬置(Epoché)对物自体的预设,直接描述意识体验中的现象。 --- ### **例子说明** - **苹果的比喻**: - **物自体**:苹果本身的存在(颜色、味道、质地等未被人类感官加工的本质)。 - **现象**:你看到的红色、尝到的甜味、触摸到的光滑表面——这些是苹果通过你的感官和认知结构呈现出的样貌。 - **科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学研究的是现象(如引力、电磁波),而非物自体(如“引力本身是什么”)。 --- ### **总结** - **物自体**:独立于认知的存在本质,不可知但逻辑上必须存在。 - **现象**:物自体经人类认知形式加工后的显现,是知识的唯一对象。 - **核心矛盾**:人类渴望认识绝对真理(物自体),但注定只能停留在现象界。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存在主义均试图回应康德的难题。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爱哭爱笑爱自己(麻烦先看置顶)
    我八百年点一次奶茶!前一秒开心拍照,后一秒哭成狗[撅嘴哭泣][撅嘴哭泣][撅嘴哭泣] 不是我的问题,是杯盖不行[感动][感动][感动] #在人间修炼的日子 #喜茶#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因为倘若人们来设想一下,为那种世界趋向所消耗的这整个无法估量的力量之总和并不是为认识效力的,而是用于个人和民族的实践目的,也即利己目的,那么,在普遍的毁灭性战斗和持续不断的民族迁徙中,本能的生活乐趣很可能被大大削弱了,以至于自杀成了习惯,…… 理性代替了感性,群体塌缩成了个体,用实践来转移对终极命题的恐惧,本能被驯化后,本我成为了自我。梦境就是我们自己的御用驯兽师啊。 #读书笔记 #书单 #悲剧的诞生 #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尼采有多追捧酒神精神就有多么地践踏苏格拉底。他简直恨透了这位带来“科学精神”的人了。“科学”,这个建立在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基础上的“新神” 让人类误以为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踏入神殿。可曾想,正是这种的盲目的乐观,永远地遮蔽了通往酒神世界的路径。 在这个分叉路口,人们被苏格拉底带跑偏了。 还别说,突然觉得《美国众神》也是有些这个味道的。 #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 #尼采 #苏格拉底 #哲学 #书单 >>阅读更多


用户:火山哥哥
    #悲剧的诞生 “当她死了,全世界都开始爱她了,人们总是劝死了的人好好活着,却又把活着的人往死里逼。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当合唱歌队慢慢具象和狭义化成戏剧的那一刻,狄奥尼索斯终于披上了阿波罗的面具,现身在观众面前。也就在这一刻,原本水火不容的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融为了一体。 所以,为啥一千个观众的心目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哪是哈姆雷特啊,这分明就是一千个披着哈姆雷特外衣的狄奥尼索斯啊。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我突然意识到,尼采的酒神和荣格的(群体)潜意识之间貌似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或是继承。它们都是原始的纯粹的群体性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不被当代社会关系和秩序所包容和理解的。而阿波罗和自我则不同,它们是酒神和(群体)潜意识为了完美匹配社会关系的化身和代言人。而阻挡在人们觐见它们真身的守卫便是悲剧合唱队和梦境的审查机制。前者禁锢了人们有可能真正理解酒神的能力,而后者则扭曲了(群体)潜意识的真正身姿进而让人们误以为所有的梦境都是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最匹配它们的爻词可能就是乾卦之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读书笔记 #书单 #悲剧的诞生 #尼采 #哲学 #荣格 #周易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今年给自己的读书目标是读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和《未来哲学序曲》这四本书。 我已经折在《悲剧的诞生》一年多了,到现在也只囫囵到了《悲剧的诞生》的第五章,实在是读不进不去,读不懂,看不明白。所以今天再次祭出x-mind。我发现我现在读书是彻底离不开这个软件了。 终于,今天,我觉得我又摸到一点线索看到一个火星了。希腊人对于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的崇拜,其实是源于人类的最基本问题:人终有一死。套用书中西勒尼格言来讲:最糟糕的事情是快快死掉,其次则是终有一死。 当古希腊人发现了这个终极且无解的命题后,恐惧布满全身,以至于由此引发了强制拒绝的机制。以阿波罗为代表的奥林匹斯诸神便应运而生。 此时我也才明白,为啥这些西方神仙跟我们的东方神仙如此不同,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的道德束缚和义务,一个个的都及时行乐甚至到了野蛮和荒淫无度的程度。可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可以不论善恶,统统具备高高在上的神格。因为他们分明就是希腊人为了麻痹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强制拒绝” 人终有一死的“终极理论”。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强制解释和掩盖问题。 再联想到西方国家能在全球舆论场上如此双标且堂而皇之,这算不算得上找到了他们群体记忆的根子上咯。#读书笔记 #尼采 #悲剧的诞生#书单 #苏州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我们首先要战胜主观性,解脱“自我”,不理睬任何人的意志和欲望,确实,如若没有客观性,如若没有纯粹的无利害的直观,我们是绝不可能相信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真正艺术的生产的。 这句话算是回答了我之前的一个疑问,就是那些艺术家、画家、作家、演员、导演之类的,是如何如此自信地表达自己而不被受众的眼光或者评判所影响的。 看来只有以脱离主观性的方式才能做到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主观”啊。换成人话就是,如果我是一个导演,导了一部电影,如果观众好评如潮,那是他们懂得欣赏;如果被观众吐槽,那是他们不懂我的艺术。总归一句话,我本人是不可能出错的,因为这电影根部就不是我的艺术,而是假借我之手表达出来的艺术。我不生产电影艺术,我只是电影艺术的搬运工[阴险][阴险][阴险]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原来不只是我们被“困在”了老祖宗给我们画的“圈圈”里,而是所有的人类都或多或少地被他们的老祖宗画地为牢了。 毕竟这些老祖宗们是“第一批”尝试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人。他们其实是我们接近“真相”的第一堵墙。而后代们为了透过他们一窥“真相”的面目,就只能不断地在他们的脚下垒起“垫脚石”,日积月累,这些垫脚石也变成了一堵堵更高更厚的墙,“真相”对于我们也变得越发地遥不可及,以至于我们如果能看到更深处的墙角,都觉得可以算作是自己毕生的荣耀了。 文字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可以程式化地记录和传播思想和文明;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压缩”了“真相”,以至于无论我们后续如何研究解压缩的方法,也无法完整地还原出真相的全部面貌了。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把艺术创建出来的同一种冲动,作为引诱人们生活下去的对人生的补充和完成,也使得奥林匹斯世界得以产生,而在这个世界中,希腊人的“意志”就有了一面具有美化作用的镜子。 于是,诸神因为自己过上了人的生活,从而就为人类生活做出辩护…… 西方版的“我即是佛”啊。[厉害]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安心接受,本分且合理地做好自己的角色,就是最好的敬神。因为神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代替人来“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完美的。这样以来,人负责忍受痛苦和残缺;神负责享受幸福和完美。大家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可突然有一天,有人突然觉得,我为什么只能吃具像化的苦而不能享抽象化的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让渡给神的,我要拿回来。我要拿回我拥有的一切,脱离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痛苦,去追求和拥抱一个具有普世性的幸福。 此刻,“渎神”也被赋予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充满尊严的理由。 而作为从创世以来就跟神族对立的泰坦,便成为了新的神族。 对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的崇拜,就缘由于此。为了冲破阿波罗,狄奥尼索斯被人类“唤醒”了。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唯当天才在艺术生产的行为中与世界的原始艺术家融为一体时,他才能稍稍明白艺术的永恒本质;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他才奇妙地类似于童话中那个能够转动眼睛观看自己的可怕形象;现在,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演员又是观众。 极具震撼力且讲人话的总结陈词来了。 这感觉,怎么说呢,突然感觉就很像《一人之下》里的一贫如洗王道长啊。在他的风后奇门中,他就是主宰,他所在的方位就是吉位。但即便如此,他的乱金柝也有定不住的时候哟。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一人之下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哎[阴险]下面果然讲到了这段话应征了我刚才的理解: 所以,抒情诗人的“自我”是从存在之深渊中发出来的声音;而现代美学家所讲的抒情诗人的“主观性”,则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 即便愤怒的阿卡琉斯形象对他们来说以不只是一个形象而已,对于这个形象的愤怒表达,他们是怀着那种假象的梦幻般快感来欣赏的, 结果, 通过这种假象的镜子,他们就免于与其他人物融为一体了;与之相反,抒情诗人的形象无非是他本人,而且可以说只是他自己的不同客观化,因此作为那个世界的运动中心,他就可以道说“自我”了。只不过,这种自我与清醒的经验实在的人的自我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毋宁说是唯一的、真实存在的、永恒的、依据于万物之根基的自我。 嗯,翻译成东方智慧就是: 《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再加上佛教里说的“心即是佛,我们每个人都是没有开悟的佛”。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尼采认为,古希腊出了一个”叛徒“-苏格拉底。 他推崇理性和逻辑,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相对于所谓的“群体”他也更鼓励“个体”。因为理性和逻辑,对于疯狂的行为自然是不屑一顾;更注重过程,所以也就不刻意追求“结果”是否“正确”甚至是“存在”。而一旦强调过程,就自然而然地将体验“个体化”了。因为过程意味着“实践”,而“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个体”。本来“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表达的是这个最终的目标:“罗马”,但现在主题竟然变成了“条条大路”。而一旦人们关注于“条条大路”,那么代表着狄奥尼索斯的“罗马”便美人关注了,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的称为了阿波罗的拥趸。当“科学”诞生后,狄奥尼索斯就“死”了,从此世上只剩下了阿波罗。 《悲剧的诞生》不如说是《悲剧之死》 #读书笔记 #书单 #悲剧的诞生 #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旋律与普遍概念一样,都是现实的一种抽象。现实,也就是个别事物的世界,既为概念的普遍性也为旋律的普遍性提供直观的、特殊的和个体的东西,提供出个别的情形。而概念的普遍性与旋律的普遍性却是在某个方面相比对立的。 概念仅只包含首先从直观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仿佛是从事物身上剥下来的外壳,所以是完全真正的抽象;与之相反,音乐则给出先于一切形态的最内在的核心,或者说事物的核心。 我: “概念”,这个苏格拉底之后才“诞生”的事物,先天不足,所以肯定无法完全还原世界的本源。一旦被定义,就自然被曲解。 音乐则不同了,它深藏在事物的核心,或者漂浮在事物的周围。它跟事物如同一对孪生量子,知其一必知其二。所以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调不是被定义出来的,它就是事物的另一种完全体的表达方式。 DeepSeek : 这段文字探讨了**概念**与**音乐**在表达世界本质上的差异: 1. **概念的局限**: - 概念是语言的产物,通过定义简化现实,却剥离了事物的丰富性。 - 一旦被定义,事物就被语言框架限制,无法完全还原世界的本源。 2. **音乐的本源性**: - 音乐不依赖语言,直接与事物的本质共振,是“前语言”的表达。 - 它深藏于事物的核心或漂浮于周围,如同量子纠缠,知其一必知其二。 3. **概念与音乐的对立**: - 概念是理性的工具,试图理解世界却扭曲了世界。 - 音乐是直觉的艺术,呈现世界而非解释世界,超越了理性与逻辑。 4. **哲学与艺术的互补**: - 哲学依赖概念,却陷入“定义即曲解”的困境。 - 艺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音乐)表达真理,弥补了概念的不足。 5. **现代意义**: - 科学用概念构建模型,却无法回答终极问题;艺术用直觉捕捉本质,无需解释。 - 语言分割世界,音乐整合世界。 **结语**: 概念与音乐的对立,本质上是理性与感性、语言与直觉的对立。真正的哲学应超越概念的牢笼,像音乐一样直接与存在的本质共鸣。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deepseek #哲学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所以,作为现象的器官和象征,语言绝不能展示出音乐最幽深的核心,倒不如说,只要语言参与对音乐的模仿,那它就始终仅仅处于一种与音乐的表面接触中,而音乐最深邃的意义,则是所有抒情诗的雄辩和辞令都不能让我们哪怕稍稍接近一步的。 上面这段话,不论你懂还是不懂,都可以作为最稳妥的装13 利器。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