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读弗洛姆写的书有种追系列电影的感觉,之前读的《爱的艺术》应该是他的第四部,读这本书让我有种想安利的冲动,「虽然第四部知名度最高,但还是第一部更好看」。弗洛姆在这本书中谈论了现代人「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面临的困境,并为这一困境指出了一条出路——自发的、创造性的「爱与劳动」。
过去的人缺乏自由,中世纪的欧洲人生活在束缚自由的「纽带」下,生活的道路是固定的,职业是继承的没有选择,但也正是这种束缚给人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相反,现代的人拥有自由,但缺乏安全。自宗教改革之后,人摆脱了传统社会限制自由的束缚,开始成为个体,如同离开与母亲的「共生关系」的婴儿。人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可以自己定义自己,但自由的另一面是分离,以及分离带来的孤独和不安全。个体化之后的人感到孤独,感到他与世界分离,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渺小。这带来了生而为人不得不解决的一个根本需要,即摆脱孤单和分离,重新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面对这一困境,人有两种选择,一是想要回到原先的「共生关系」,通过放弃自我、消除个性,将自己消融于外部的世界来与世界关联;二是将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的同时不消除个性,实现以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和个性为基础的「积极的自由」。前者就是书名所指的「逃避自由」了。
人会为了避免孤独,而选择一些「避难所」。书中总结了三类避免孤独、逃避自由的方式。第一是权威主义,指的是依赖某个权威,与其建立一个新的束缚自由的「纽带」,通过与一个强大的权威合一来换取秩序与安全(弗洛姆认为,纳粹能够崛起正是迎合了这种心态)。第二是破坏欲,因为环境让人感觉到不安全、会被伤害,便通过先发制人的破坏来获得补偿。第三是机械趋同(也许应译成「自动与他人趋同」),就是从众,人所思、所感、所愿望的都与其他人一样,而压抑了自己的真实自我。
虽然时代不同,但人在自由与安全之间徘徊的困境一直都在,这本书的不少内容今天的我们读来也会有所共鸣。特别是第三种逃避自由的方式,在社会把人、把人的生活变得「千人一面」这方面,我想现在的社会多少也是如此。我们过的很多生活是在重复他人,是对外在要求的顺从,以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为基础的生活可能是罕见的。我们无意识地放弃了自由。

评论:
猫大爷爱睡觉💤: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与理性,
但也使他孤独,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
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独,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
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Esther: 写的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