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改变 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概念。特定的意识形态根植于特定的政治理论,但不像政治理论那么复杂深刻,而是采用简单易懂的形式,易于广泛传播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的意识形态有民主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个人的意识形态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改变,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首先说说意识形态的形成。 套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核心信念”,其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会有各种经历,其中有些经历会引发深入思考,这些思考既包含对自身以及人际关系的审视,也包含一些对社会的观点看法。久而久之,对自身及人际关系的审视,会形成自我意识;而对社会的观点看法,会逐步形成一套对现实社会的完整观念,这种观念往往可以归于某种意识形态。注意这里的“经历”既包括亲身体验的事实,也包括间接获取的信息和思想,因此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或受接触的舆论宣传等,都可以归为“经历”。另外经历具有共同性,相同的国家、相同的阶级、相似的教育和生活模式,往往会带来相近的经历,较大可能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识形态。举个例子,一些人从小家庭优渥,学习努力,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性价比较高的工作,也组建了比较和睦的家庭,生活稳定而富足。如果没有太高的欲望,一般会对现有体制比较满意,也会倾向于该体制的主导意识形态。 除了“经历”以外,个人对经历的心理加工也是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遇到同样的事件,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方式,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基于这些感受进行思考,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形成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不做太多深究。 接下来说说意识形态的改变。 意识形态是一种核心信念,人们会根据意识形态会形成自动思维。对于外界输入的信息,自动思维会进行过滤加工,又反过来巩固意识形态。由于这种“闭环”,意识形态的改变比较困难。我们认为这种改变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个人具有一定的生活感悟,并有积极思考的能力。举个例子,年轻人往往有较强的好奇感和接受能力,也往往有思考和改变的动力;等到了一定年龄,由于身体的疲惫和心理的麻木,开始趋于保守,懒于或怯于思考,则不太可能接受新的观念。当然这种“保守”也是有限度的,如果遇到对原有观念产生重大冲击的事件,也不得不做出改变。是否有积极思考和寻求改变的倾向因人而异,除了年龄以外,所处时代、所在社会阶层、所受教育、所具备的工作经历等,也有很大影响。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点,一个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特别是体制外的知识份子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软弱性,对意识形态的变化往往比较敏感。 第二个条件是能够改变意识形态的“经历”。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长期逐步的经历产生影响,也就是在生活经历中,不断遇到一些与原有意识形态有所冲突的事件,在对这些事件进行解释时,虽然自动思维会进行过滤加工以避免冲突,但在累计的客观事实面前,总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动摇,最终发生改变。又或者生活中遇到具有特定思想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而改变原有意识形态。 第二种情况是短时剧烈的经历产生影响。这种场景一般出现在国家内乱、战争胜败等重大事件中。举个例子,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有众多信徒;而中国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处于相对弱势。但在未来几年解决东南某岛问题时,如果美国干涉失败或不做干涉,则不仅是政治军事上的失败,也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挫折。 注意不论是长期逐步的还是短时剧烈的,“经历”不仅包含客观事件本身,也包含外部灌输的思想。因此在事件发生的时刻,抓住时机进行合适的指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这篇短文只是对个人意识形态形成和改变的简单描述。在未来几十年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时代,意识形态输出是国家软实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评论:
哲仰科信: 意识形态查了很多词条,还是没有把握理解
作者: 可以看作通俗化的利于传播的政治理论
哲仰科信: 我试下理解成人民意识按照某种导向被激活而汇聚成的意识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