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林夕散文集《任你行》
看到林夕的一个访谈,自言三十多年写歌词,没松过一口气,后又自嘲自己仅是贩卖心灵鸡汤的商人。多少显得有些失意。
歌词是商业作品,如何能写尽一位天才词人独一无二、完全属于自己的灵魂体验。好在,还有林夕文集。
我以前听人说过,“林夕的散文比歌词差远了”,这样的比较,有点难为人了。
林夕文集《任你行》与林夕歌词一脉相承,亦可见林夕“用字”的炉火纯青,非寻常人可比。
都知道林夕歌词擅长在爱情里包裹人生哲理,其歌词里多的是对爱情婚姻、物质主义、人情冷暖、职场竞争等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
那么,去掉旋律的华丽,去掉韵脚的悠扬、甚至剥离抒情的修饰,在更纯粹的文学体裁里,这些“哲理”是否依然动人,是真正考验写作者功力的。
散文作品里,写作者的内心修为、学识、技术,均要在那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里呈现,含糊不了。
跟长期研究流行文化有关,林夕散文的“愤青”气质非常明显,或,称之为“批判精神”更恰当。
在《生命离不开混浊》里,林夕写:“人清当然无徒,既然是清人,又何必要有徒?那么在乎同道中人,又能清到哪里去?清人与清人相处,应该会互相嫌弃对方打扰自己的清静清闲才对呀。”
在《那年圣诞,我像一个坏人》,林夕写:“如果不是为过节而过节,我们大可悠闲的吃顿饭,谈谈天,最终热情却成为彼此的牵累,何必。那以后,稍微有点勉强的聚会安排,有点稍费心思的所谓节目,我都一概放弃,节日让我学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朱天心说,写作者的自我训练“要经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此获得判断世界的能力,发出“有品质的意见”。
林夕自爆患严重的焦虑症,也许是流行文化的土壤太单薄了吧,但无疑的,独立性,和文学自觉性,将使林夕作品获得长久魅力。
评论:
華爾街風間徹在慢慢變富: 竟然还有人看过夕爷的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