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lily

    #双十二#我内心深处的消费力量 一开始,我只想买一件毛衣。 但那件毛衣感觉有点贵,想起前阵子,唯品会通知我领老客回头券,于是,想着逛逛唯品会(这个APP我已经删除很久了)。不得不说,唯品会确实便宜一些,且我有老客回头券20元,会员的话,更优惠。由于很久没上,我的会员过期了,唯品会会员9.5折,还有30元券。犹豫了下,下单了会员。恰好我本月生日,平台又送了一张30元会员生日券。 额,画风咋成这样了,唯品会欠我一笔广告费[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要不说我真的很会过日子, 想着会员这么贵都买了,这可是年会员,总不能就用一次吧。平台发的3张券,不能同时使用,而且使用时限是3天内。 那就放开逛逛吧! 我本来有点选择困难,一开始的【一件】毛衣,经过货比N家,变成了一二三四五六件,后又精益求精,保留了最得我心的三件。 更可怕的是,经此一役,彻底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消费力量。 我真的很久没买衣服了,看啥都觉得好看,为了搭配新毛衣,又买了裤子、裙子、外套,然后是鞋子、袜子、帽子,再然后是首饰、头饰……每一件都货比N家,你懂的。 后来,想到快过年了,也给侄子买点礼物吧…… 对了,下周去看妈妈,給她买套护肤品吧…… 所以,今天,我一整天(>8h)都在购物,十级烧脑、废寝忘食。 消费不仅是财务支出问题,更是精力、时间的耗费,每一件你买的东西,都需要花时间做很多决策,这一过程,实际是一项挺辛苦的工作。 你又想,通过消费,能够兑现一个梦想中美好的自己。 有人消费是为了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有人消费是看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有人消费是为了在北京买套房,让自己的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一项消费的缘由,都是一个试图变得更好的自己。消费是能产出的,比如让你更漂亮、更有品位、更懂人情世故、更受人尊敬等。但这不是一条好路,其产出的效果,其实远远低于我们的期待。而大部分的恶,却都是由于消费的冲动导致的。 因为,它只创造欲望,却不创造真正的价值。 陈行甲说,我没有贪污的动机,我自己,单位有给我分房,我太太工资一直比我高,我的儿子是北大学霸。 所以,当一个人不需要通过消费的产出证明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做点事情。 >>阅读更多



用户:lily

    #韦森《重读哈耶克》#读书笔记 接上条—— 战胜意识形态的,一定是规律。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张五常说:“经济学的事前推断或事后解释的能力,跟自然科学没有两样。” 经济学家,就是研究经济规律的人。人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创造规律。因此,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发展国家经济,不能靠臆想实现“大跃进”。同样的,发展个人经济,也不能靠白日梦发家致富。尊重规律,研究规律,才能利用规律。 资本的确天生带着肮脏的血,因为,贪嗔痴就是人性。违背人性,违背规律,就要倒霉。 关于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商业伦理问题,哈耶克在《自由企业制度的道德因素》中有一段话:“我们在捍卫自由企业制度时必须始终记住,这种捍卫只与手段有关,至于我们如何塑造自由,全靠我们自己。我们切不可把提供手段的效率与这些手段所服务的目标混为一谈。如果一个社会除了效率之外没有任何标准,那它当然是在糟蹋这种效率。” 《重读哈耶克》中,韦森更想告诉读者的应该是——哈耶克所强调的,其实是现代的法治化市场经济制度,是法治、是民主,是宪法政治。 《重读哈耶克》中,韦森提到:“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明确阐释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自由的意义仅仅是指人们的行动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自由意味着,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这也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宪政主义。” 释放自由的创造力,遏制自由的破坏力,需要通过“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法治”解决。 韦森是我非常喜欢的经济学者,勤思而多产,非常推荐大家读他的书,其学术专著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文化与制序》、《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我非本专业,也没读过,不做评点。 但他的个人随笔集,《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如诗》、《思辨的经济学》、《重读哈耶克》,以及2024年年初出版的《重读凯恩斯》,均是非常好的入门科普经济学读物。 最后,谈谈为什么不建议张口就臧否人物。 哈耶克在学界,早已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如果不是傲慢到一定程度,请不要忙着批判,至少先了解。 我们来看看韦森老师是怎么重读哈耶克——“自2011年3月起,我开始系统地重读哈耶克的一些主要著作……这里要向读者交代的是,前些年我已经反复研读过哈耶克的数部主要专著(主要是中译本),且在所读过的书上均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评注、贴满了纸笺,因此这次重读比较快,并主要以读英文原著为主。重读哈耶克著作的计划停下来数月之后,一个偶然的机缘促使我终于在2012年3月之后,用大半年的时间啃读完了哈耶克早期的几本经济学理论著作……” 我们不用对标专业学者,但常心怀敬畏,知道知识活动并没有那么简单,会更有利于进步。 不用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读书,需要放下自我,放下成见,写作,更需要放下自我。 我很认同诗评家张执浩的一句话——“对词语每一次看似漫不经心的攫取,其实都是他内心修为的深刻考验,技术、学识、情感的深度和浓度,以及人生的广度等等,都将在写作的过程中纤毫毕现——这个过程其实是献丑的过程……” >>阅读更多



用户:lily

    #韦森《重读哈耶克》#读书笔记 收到一位soul友的私信,大意是对“私有产权”的反驳,说看到我读哈耶克,可能想看看我的想法。 我曾在引用哈耶克的句子时,也收到过类似——“哈耶克本人坚定支持私有化,自己却在公立大学全职教书被政府养了35年”的评论。 可见, “私有制”,目前在中国似乎还是一个比较不讨喜的词。 关于“私有制”,官方是这样解释的,“私有制,指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特权主义和专制社会为代表的基本标志之一。” 《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说:“如果‘资本主义’这里是指一个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竞争体制的话,那就更要认识到,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 哈耶克又进一步说:“我们这一代已经忘记,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也是这样。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我起初看到这里 ,受到了巨大精神冲击。 “资本主义”,原来可以这样解读。 中国的学生教育里,“资本主义”是洪水猛兽,是资本家的不事劳动,是人民血汗的残酷剥削,是绝对的贬义词。 前阵子,我读初中的侄女问我:“为什么说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不是不好的吗?” 很多学生,例如我,曾困惑过——“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资本主义那么不好,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有钱? 老师会说:“你不要质疑,质疑你就考试不及格。既然咱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你就记住课本的观点。” 结果是,我们很少人读过《资本论》,但再差的学生应该都记得,“资本来到人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职场里,但凡不开心,或遇到想不通的事,一律痛骂“万恶的资本家”,好像“资本”是什么人人都可以踩两脚的伤风败俗的玩意。 如果我们没有掉入“语言陷阱”,应该承认,“资本”就是“资产”,是你家的房子,你银行卡里的存款,能是什么魔鬼?同样的,“私有”就是私人所有,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家的房子充公吧,那么,“私有财产”是什么恶毒东西吗? 所以,真相是,思想一旦到了政治家手里,就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不被政治话语裹挟,“私有财产”的本意,就是你自己的财产。不是奴隶主的奴隶,不是地主家的“长工”,21世纪已经没有奴隶制,我们是自由人。如果觉得不自由,试试拨打12345。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里,农村大娘养4只鸭子,就被痛批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要被割掉,要批斗,现在听来,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养“4只鸭子“就要被批斗的故事太荒诞,不足以让你明白“自由处置私有财产的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想象一个场景,你有1000万(够私有财产 够资本家了吧),想投资建厂,所有资质都符合要求了,钱也投出去了,环评怎么都过不了,搁置了五年。后来,你只好把烂尾的工厂100万元转让给了某国资企业,很不凑巧,环评当年就过了。 如果是这样的体制,天才如雷军,敢创业吗? 提到哈耶克,大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自由经济、自发秩序。 韦森在《重读哈耶克》(2013年出版)中写到:“哈耶克数十年来所宣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以及他对中央计划经济的理论批判,曾唤醒了世界各国多少知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效率和可行性的盲信和迷梦?……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似乎也表明哈耶克所信奉的市场经济理念的凯旋。” 关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重读哈耶克》中,韦森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渐进性否定和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认可和弘扬,不管中国官方和执政党的文件现在还如何写,实际上这一‘意蒂牢结’已经渐进性地——但却是根本性地——在发生变化,即已经逐渐从一种革命的‘意蒂牢结’,逐渐演变成‘经济发展的意蒂牢结’……已基本上不同于原典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济与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理论憧憬……当然,它更不同于构成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基础的自由主义的‘意蒂牢结’。 不管怎么说,21世纪的经济奇迹,发生在中国。 “21世纪中国会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引领经济学思潮的大师会在中国辈出。”(林毅夫) 届时,相信中国会有属于自己的更成熟自信且完整自洽的理论阐述和官方话语,而不是各种自相矛盾话语的缝合。 >>阅读更多



用户:lily

    #日常吐槽 一soul友问我看什么书,我说我看文学和经济类,他说他喜欢文学。然后他问我在看什么书,作为一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乙方,我想,他应该是希望我给他推荐一些书籍。 不是炫耀啊,我老老实实给他讲了我选书的心得。跟他说我看书主要是依据文学史教材推荐的书籍,这样就永远不会有书荒。然后跟他讲文学史的编撰思路,比如中国文学史,从先秦文学开始,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五四文学、抗战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省略5分钟)收录的都是经典名作…… 然后,他语气很不耐烦,我只是问你在看什么书,你喜欢的一两本书。 我说,我没有喜欢的一两本书,我认真看过的有……喜欢的作家有……(省略3分钟)。 然后,他说:“算了,再见吧。” [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阅读更多



用户:lily

    我喜欢翻阅旧句子时激荡起的情绪,因为时间的缘故,它变成了一个我确认自己坐标的罗盘,当时的稚嫩或洞见,在时间的回声里,被推翻或被再次确认。 然后发现,那些抚慰过你的句子,往往会有后劲,再次相逢,依然能深深击中你。 #抄句子 56-60 56、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 57、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 ——尼采《尼采遗稿》 ​​​ 58、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努力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而不是升职加薪。拥有独立性,为自己独特的产出成果负责(而不是像打工一样为投入的时间负责),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埃里克·乔根森《纳瓦尔宝典》 ​​​ 59、那些敢于吵架、敢于冲突、敢于强势、敢于不礼貌、敢于不要脸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们有冲突的能力,更有收拾残局的能力。 ——丛非从 ​​​ 60、二十多岁的年纪,有人继续求学,有人考公考编,恋爱结婚,大家穿着不同的鞋子,注定要走不同的路,好像二十几岁的生活,被按了加速键,我的身边充斥折各种声音,你该如何如何,于是内心一直不坚定,生怕赶不上别人。二十几岁是兵荒马乱的年纪,想要的太多,就会乱了阵脚,有时候摧毁一些东西毫不费力。我时常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是旷野,而非既定轨道,一生时间太漫长,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大家都在各种的时区里,没有快慢,所以我应该不用追赶,不用慌乱害怕,好好感受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一个人太孤单,后来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路,时常感叹人生无常,不停后悔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难往前走,我不再期待谁能与我在一起,度过我人生的每一分钟,世事难料,随遇而安,珍惜当下,改天是哪天,下次是哪次,以后是多远,山高路远,独善其身,看世界也是在寻找自己。 ——卢思浩《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读书笔记 >>阅读更多



用户:lily

    #抄句子 46-55 46、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所有唤起性别意识的人都应该受到谴责。 ——柯勒律治 47、自由之神从未青睐过仇恨,她最终带给世人的是一场甘霖,是一场万物和谐的救赎。 48、自由之神的弓矢从未偏离过标靶分毫,它始终正对着它的敌人——世俗的桎梏、强权的压迫和其他一切自欺欺人的傲慢与偏见。 49、女性若想投身创作并实现独立,就必须拥有闲暇、金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 50、生活受到有价值的社会关系和适当的经济收入的保障,也受限于泥泞的道路、潮湿的脚板,而女士们则很容易感到疲惫。有一点金钱和地位支撑着这种生活,还有那些生活在乡村的中产阶级上层家庭通常所珍视的教育。罪恶、冒险和激情被拒之门外。 然而,对于这些平淡无奇、微不足道的事物,她没有回避也没有忽视。她耐心而准确地告诉我们,书中的人物如何“一路上毫不停留地来到了纽伯里,在那儿,一顿把中饭和晚饭合在一起的美餐结束了他们一天的享乐和疲劳”。她不仅口头尊重传统,而且内心真诚地信仰它们。 ——伍尔夫 51、她必定会发明一种新的方式,一种与原先一样清晰明了、从容自若,但更为深刻、更为内涵丰富的方式。不仅为了表达人们已经说出的事情,也为了表达他们尚未透露的内心世界;不仅为了描绘人们的外貌,也为了展现生活的真谛。她会站在离她的角色更远的地方,更多地将他们视为整体而非个体。 ——伍尔夫 52、在年轻时,她不得不小心谨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学会另一种浪漫的姿态——这是一个不自然开始的自然结果。 ——简·奥斯汀 53、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 ——巴尔蒙特 54、不要站在我墓地上哭泣。我不在那儿,我没有歇息。 ——玛莉·弗莱 翻译:朱锐 55、曾经我是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一个灌木丛,一只鸟,还有一只跳出海面的沉默的鱼。 #读书笔记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