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篇《资治通鉴》:古人留给我们的最高境界处世智慧,进则全力以赴,退则坦然自若,不争一时之短长,但求无愧于心,
《资治通鉴》 【中国】 司马光
这本书被《人民日报》誉为“治国理政的教科书”,
《新华社》称赞其“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
《卫报》在“全球十大历史巨著”评选中,将其列为亚洲唯一入选作品,
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纳入东亚史课程。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
他说,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以贻将来”。
是为了给后世的统治者,
提供一部可以“资”于“治”的历史镜鉴。
为了这本书,
司马光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等协助下,
耗尽19年心血,夜以继日,
“精力尽于此书”才得以完成的旷世巨著。
它上起战国,下迄五代,
将1362年的波澜历史,
浓缩在这三百多卷浩瀚的文字里。
王朝兴衰,英雄起落,
权谋争斗,人间百态……
所有历史的伏笔与回响,
在这里似乎都找得到答案。
但这本书绝不只是“庙堂之上”的高深学问。
它还蕴藏着最接地气,
跨越时空的处世大智慧。
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我们每个人,
都在努力地生活、工作、奋斗。
我们渴望成功,害怕失败;
我们追求认可,也承受误解。
我们常常感到迷茫,
不知道何时该前进,何时应后退;
不知道该坚持什么,该放弃什么;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
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不是向外求索无限的功名利禄,
而是进则全力以赴,退则坦然自若;
不争一时之短长,但求无愧于心。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在红尘万丈中能够安身立命、在波涛汹涌时保持内心宁静的最高境界。
01 势与时:看清方向,懂得进退
《资治通鉴》是一部关于“势”与“时”的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顺势而为者昌,逆势而动者亡。
而更重要的,
是了解何时该顺势而“进”,
何时该逆势而“退”。
“进则全力以赴”,
是当你认清了方向,判断了时机,
就要拿出百分百的决心和行动去争取。
看看秦国。从偏安西陲的小国,
到统一六合的帝国,
靠的是几代人咬定目标,
持续变法,积蓄力量。
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张仪连横瓦解了对手,
范雎远交近攻,
步步为营,蚕食他国……
每一步战略的制定,每一次战役的执行,都是举全国之力、倾所有之能的“全力以赴”。
当六国势微、自身势强之时,
秦始皇没有犹豫,
抓住了统一天下的历史性时机,
一鼓作气,成就了霸业。
他的“进”,
是看清了“势”的所在,
把握了“时”的关键。
然而,历史也向我们展示了,
不知“退”的代价有多惨重。
当“势”已不在,“时”过境迁,
固执地“进”,便是自我毁灭。
“退则坦然自若”,
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智慧,
一种在不利局面下保存自己,
蛰伏等待时机的从容。
范蠡帮助勾践卧薪尝胆,
一举灭吴,功盖天下。
但他没有沉醉于功劳簿上,
而是清醒地看到勾践的为人: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在勾践最辉煌的时候,
选择了急流勇退。
带着财富和西施,他泛舟五湖,
逍遥江湖,最终成为商业巨贾。
他的“退”,
是看透了权力的危险之“势”,
抓住了功成身退的“时”机。
这种“坦然自若”的放下,
救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一段传奇。
而我们许多人,
我们在职场中,在创业时,
在人际关系里,
是否也能做到“知进退”?
是不是有时候,
倔强地竞争一个位置、一个项目,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最终耗尽心力,伤痕累累?
是不是有时候,
面对一段不可能的感情,
一段不适合的关系,
不懂得及时止损,反复纠缠,
最终两败俱伤?
但《资治通鉴》告诉我们,
人生不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冲锋,
懂得何时发力,何时收手;
何时争取,何时放弃,
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心智,
也是一种对人生节奏的深度掌控。
一个人,只有知进退,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
斯嘉丽: 时来天地齐同力,势去君王不自由
清~风: [点赞][点赞][点赞]
大理南涧千千娟子 有家谢绝瞎聊: 老师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爱心点赞][爱心点赞][爱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