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公司做C端消费品业务的学长聊天,得知他正通过在一些平台上上传拍摄好的短视频来做个人IP,自己就比较好奇,问了他一句为什么想做个人IP,学长随口说了句大家都做呀我也试试。当时听到这里忽然心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创业者适合做个人IP?
有人会觉得会表达网感好的人就适合做IP,不会表达的人就不适合做IP,这其实并不准确。本质上做IP就一个目的,节约成本提升利润,因此适不适合做IP要看IP背后代表的公司业务。举例来说,一些终端消费者品类行业的创始人就不太适合做IP,因为这类消费品行业往往可以通过广告品宣等多种方式去触达千家万户,再去投入IP建设的话,宣传作用会有边际递减效应。再者顾客购买这类终端消费品,往往是出于对好产品高性价比与高品牌认可度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to C端尤其是终端消费品类行业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曝光机会。
如果企业负责人或者创始人在这种背景下去做个人IP,反而容易形成反噬,因为个人IP会将整个公司的形象和命脉系于一人之身,假如IP主体哪天出点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可能整个公司的业务就全部人设崩塌了,所以对一个已经有很多渠道,例如网红带货,其他IP带货来传播自己品牌的公司而言,一定要慎重选择是不是要做创始人的个人IP,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十全准备,还不能在当下和未来都完美代表品牌,这个时候去做个人IP是有很大风险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to B化生意或者复杂类生意的人更适合做个人IP,to B好理解,那什么叫做复杂类生意?比如改装一辆车,从拆卸到最终改装好,这个过程或许非常复杂,一张图一个人根本说不清楚,要上百个营销人员在市场上给客户面对面介绍,客户才可能会找过来,这种情况下创始人做IP效果就会非常的好,他只需要做五分钟相关视频,直接了当,趣味十足的讲明白这个过程,讲明白这个没有其他人比自己更懂的过程,就用不着这上百个营销人员了,一个人就能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自然也替代了所有的所谓的营销衰减。
营销衰减是什么?假如营销一把手最懂产品,但他往往不面对客户,他下面有十个营销经理,营销经理已经是营销总监50%的段位了,但他们也要带队伍,每个人带上十个,那么一线的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往往就是最弱的,即老板最强营销一把手其次,营销经理第三营销终端第四,这就是营销衰减。这也是一些复杂类的生意想要跟客户讲清楚需要庞大营销队伍的原因之一。但是IP短视频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他给了老板直接的出场机会,给了创始人可以通过10s,15s或者5min的视频自己讲清楚复杂生意的机会,IP一旦做爆,就可以顺势直接砍掉至少一半的营销人员,所以to B或做复杂类生意的创业者特别适合做个人IP,因为个人IP会帮助他实现从无到有的对线下成本的全覆盖,原来100个营销人员,做了个人IP营销人员只需要十个了,光省人力成本就省了九十个,直接就降低了巨大的营销成本。线上就算把利润分出去多一点给到大家也都无妨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创业者或早或晚都要做个人IP。
不同于做to B或者复杂类生意的创业者,to C业务的创业者做个人IP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因为原来该投流还是要投流,该打广告还是要打广告,流量该买也还要买,所以要花的钱并不会因为做个人IP而有所降低,营销成本没有降,利润如果没有大幅提升就一定是亏的,并且还要承担个人IP关系公司形象的风险。
现在有很多创业者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个人IP,个人IP就一个目的,省钱。做加盟连锁的老板自己直接上,用短视频化专业化的形势讲清楚为什么开自己的门店好,讲清楚自己的体系优势在哪里,讲清楚自己如何给加盟商分钱,直接绕开了经销商触达目标用户。有些这一领域的创业者下不了决心去做个人IP,是一直都没有抓住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就是个人IP是否真的能帮住实现效率的极致释放与节约成本,在今天如此难赚钱的背景下,省钱就是赚钱就是硬道理。

评论:
初秋枫叶: 我竟认真地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