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慧Ann发布时间: 2024-12-05 13:17:57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躯体化:别让身体,为你的坏情绪买单!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经常会感到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胃疼、心慌心悸等,但是进行医学检查时,却没有发现相应的躯体病变或病理变化。 之所以如此,可能你并不是“病了”,而是和“躯体化”有关。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身体在为你的坏情绪买单 什么是躯体化?这是20世纪初由德国精神治疗师Stekel提出的一个概念。Stekel提出的是德语 organsprache(organ-speech)一词,意指可能唤起疾病的器官易感性。 后来,Stekel著作的英译者Van Teslaar正式用“躯体化”一词代替organsprache,并将其定义为以躯体化症状表达精神状态的倾向,并纳入医学词典。1935年,Stekel才首次在其个人著作中使用“躯体化”一词。 后来,波兰裔精神治疗师Lipowski将躯体化描述为“以躯体症状的形式,体验和表达精神苦痛且为之寻求医疗帮助的倾向。”提示精神苦痛体验与躯体症状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联。 躯体化,简单地说,是指某种情绪或感受因为无法在情绪情感的层面被表达,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只能通过身体来表达。 这些躯体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疲劳、睡眠障碍等等,它们看似是身体上的疾病,但根源却往往隐藏在心理层面。 比如,一个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人,可能频繁地遭受头痛的困扰,尽管进行了各种身体检查,却未能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而实际上,这种头痛可能是其内心焦虑、紧张情绪的躯体化表达。 再比如,有些小孩一听说要去学校,就会表现出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肚子疼、头痛等等。一到校门口,孩子就更痛了,死活不去学校。 这可不是装出来的,可是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了个体检,身体没事,回到家也没事,可一到学校,就又痛了起来。 这就是一种“躯体化”的表现。孩子抗拒学校,情绪上很焦虑,当他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时,他就会用“肚子疼”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躯体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处于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创伤等情况下,心理冲突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可能转化为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躯体化现象愈发普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以职场为例,许多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长时间的工作以及不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些压力逐渐累积,却又难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于是,身体便成为了情绪的 “替罪羊”,以各种躯体症状来反映内心的疲惫与不安。 语言有欺骗性,可是身体是诚实的。当你身体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病理性原因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这是身体向你发出的警报信号。停下来,去看看你内心发生了什么,别让身体为你的坏情绪买单。#心理咨询 #失眠 #头疼胃疼#心慌胸闷掉头发##心慌胸闷掉头发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