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一期的特征——以第57窟、第322窟为例
第57窟和第332窟虽然继承了诸多隋第三期的形式,但这两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南北壁开始描绘西方净土或弥勒净土等特定的净土图。此外,净土图中增加了往生的具体性描写,同时塑像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写实感。
第57窟和第322窟一样,西壁主尊释迦佛,北壁主尊阿弥陀佛,南壁主尊很可能是弥勒佛。这种尊像的组合自276窟等隋第三期窟开始从中原传入,在第322窟时期被固定下来,而第57窟则处于过渡期。322窟西壁塑像造型非常接近现实的人类,西壁和南北壁的上部造出汉民族传统的带有吉祥含义的“木连理”一样的双树。说明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一期后半期极力追求真实感,这是由于此时人们对于净土往生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和隋代及此前不同,这时的人们不再觉得往生净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净土宗开始发展并流行的时代,332窟显示了这一巨大转变。
进入唐代之后,佛教造像更加追求具体性,结果便导致了造像向世俗化发展,这在菩萨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第57窟和第322窟南北壁的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的描绘形式可以追溯到276窟,也许是从西安等中原地区传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