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哎呀呀(不闲聊)发布时间: 2022-08-08 13:55:29 浏览:2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上一篇瞬间好像火了,每次登陆上来,都有几十条消息。好在私信并不多,有的也多是礼貌地打招呼,或是有主题的探讨。 谈到亲密关系间的相处,有人说,爱是恒久忍耐。不敢去批判圣经,但是单从这一句来看,或是以我们日常对“忍耐”的理解,我认为不完全对。爱里面,需要有装聋作哑,但它不是忍耐,而是包容。包容的背后是接纳,接纳不完美的对象,更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亲密关系是照妖镜,映射的是对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所有的指责,伤害了别人,一定也是伤害了自己。所有让你不愉快的事情,是因为它搅动了你不愉快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反应会如此不同。 有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 丈夫每天回家都是先抱起孩子亲一下,再拥抱自己的妻子。对此,妻子十分不满,但丈夫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妻子借题发挥。在家庭关系治疗中,双方慢慢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原来,丈夫小时候不被父亲喜爱,甚少得到来自父亲的拥抱,因此成年以后的他,会在潜意识里给孩子更多拥抱。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实则是在养育心里那个小小的自己。而妻子出生于多子女家庭,作为女孩子总是最少得到拥抱的那一个,也因此长大后的她会更渴望亲密关系中的优先排序。在了解了对方的成长后,丈夫回到家总是一边一手妻子,一手拥抱孩子。而妻子也比以往更愿意聆听和关爱丈夫。 这个案例,听得我头皮发麻。很多事情,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甚至于双方爱得再认真,再聪慧温柔,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莫说是别人,就连自己都不清楚。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会有莫名火,莫名的难过? 如果能搞清楚这些莫名背后的,来自于原生家庭和幼年时期成长经历的原因。很多情绪,便能够自然化解。 学疏才浅,更为深入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心理学流派中的“萨提亚模式”,对我个人帮助非常之大。 我从一个非常容易生气、习惯性指责他人的状态,到现在,真的不是对人对事有忍耐力,而是很少会生气。偶尔有生气的感觉,我会迅速察觉一下,是什么牵动了我怎样的过往,我是否可以接纳情绪中的自己,我是否可以放下以往对现在的纠缠?很快地,情绪就能得到缓解。还有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意念来“搬走”坏情绪,可以下回再教给大家。 回到亲密关系,之前有个理论,每个人都是残缺的半圆,终其一生在寻找那个可以匹配为一个完整之圆的半圆。先不说这100%匹配的概率有多低,不完全匹配的磨合有多痛,哪怕匹配到了,谁有能够保证不变化呢? 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身能不能够成长为一个圆? 当一个人足够完整,是真的可以包容万物的。当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可以自我满足,亲密关系中的能量便可以毫无障碍地流动起来,以滋养彼此。 本自具足,向内求索。 所有幸福的来源,皆为自己。 爱不是给出去的,而是溢出来。 仅为记录,共勉。 #亲密关系 #萨提亚

评论:
大博: 我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从内检讨,寻根溯源,找到问题的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天天: [笑倒地][笑倒地][笑倒地]
Souler: 你呼我应,性格互补,爱好互补…才是王道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