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传统文化
今天帮家人收集传统文化中关于习惯养成的语录,自己也学习了一遍,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古代读书人多将求知、悟道、自我超越视为人生终极目标,属实把“修身养性”这件事儿,研究到了极致。米哈里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多次提到中国古代读书人,并将其作为 “通过主动构建内心秩序实现心流体验” 的典型案例。
这次的查阅,我自己也有更深的体会,儒家有很强的自我生命的观照与主动雕琢意识,本质上是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认知调节到行为规范,从情绪管理到关系构建,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个体的心灵安定与生命丰沛提供支撑,和现代心理学也没有太大区别。
一、修身自省类
儒家认为,修身的最高境界不是被动遵循外在规范,而是通过内在自觉实现道德自律。王阳明 “心即理” 强调心是道德的本源,真正的修养需从 “心” 出发,在自我反思与实践磨炼中剔除杂念,达成 “表里如一” 的纯粹性。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4、“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传习录》
5、“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 王阳明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9、“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周易・谦卦》
10、“暗室不欺心,屋漏不愧屋。”——《增广贤文》
二、治学向学类
今天 “终身学习” 已成共识,而实际上“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共识,古人将治学视为终身修行,认为求知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磨砺心性、塑造品格的过程。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说苑・建本》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训学斋规》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待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传习录 #读书笔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