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arielly发布时间: 2024-11-16 13:17:27 浏览:41 次 发布地: 深圳市 天气: 晴

        有这么一个人,早年到养父母家,生活不尽如人意,后来进入一家叫做伊利的乳业厂,勤勤恳恳工作了16年,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做到了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 十几年时间里,他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好年华已去,再加上时运不济,99年他被自己工作了16年的乳业厂扫地出门,甚至可以说是被无情抛弃。当时伊利已经是国内液态奶市场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而他作为元老,仅仅只分到了不到100万的现金。 可就这么一个被老东家扫地出门的“厂长”,却只用了五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巨无霸级的商业帝国。你可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喝过他的牛奶,这个人叫做牛根生,他的牛奶叫做蒙牛。 从99年到09年,牛根生这十年堪称开挂,大落又大起,人生想要起势,首先要学会顺势,也就是找对趋势,即想明白未来的大趋势究竟在哪里,大趋势下就会有大机会。毕竟一个更大的趋势,能够容下很多人,提供更多翻身的可能。那牛根生看到了什么样的大趋势呢? 99年他看似灰溜溜离开老东家伊利的时候,国内市场究竟还存不存空间,还存不存在重新创业的机会呢?从当前回看过去,从结果论角度来回答,肯定是存在的,这也是当初牛根生的判断。 当时国内乳品市场主要消费群体是大量年轻人,老人与儿童,液态奶市场占有率与消费群体渗透率才刚起步。相比于欧美,国人每天喝的液态奶还有十几倍的上升空间。 牛根生判断第一个趋势就在于液态奶拥有庞大的未来空间市场。哪怕是当时伊利作为液态奶巨头已经存在蛮久,整个市场也绝对不只是他一家的机会。一定还存在着第二家,第三家,甚至超越伊利的可能性机会。牛根生看到市场空间大的趋势后,想要入手继续做。但他一没有资金弹药,二没有值得信赖的团队。 创业圈有一句话,一穷二白干大事,富可敌国谨慎微。对于创业者而言,越做大事,越不用自己的钱。 不用自己的钱就要融资,那就要跟投资者们,讲好故事,让别人相信自己的稳定与增长。这里并不是吹自己多么的能耐,而是要讲清楚,国内未来乳业市场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牛根生讲的差强人意,只募到了一千万。这一千万能干什么?能养多少头牛?能挤多少奶?能建多少个奶业加工厂?能建多少物流仓储?很可惜,这么个一千万,不说什么都做,就只做其中一环,也远远不够花。 不过牛根生后续操作堪称教科书。他首先借用品牌的力,牛根生打广告,蒙牛要致力于成为内蒙古乳业第二,这个战略可以说是相当成功。 茅台镇上不应该只有一个茅台,虽然超越不了茅台,但是可以求其次,做茅台身后的第二,这也算是某种形式上的挂靠,第一名如果未来百亿,第二名有可能就是十亿,同样也充满了想象力。这样就更容易讲好一个故事,投资人相信,消费者相信,第二名的蒙牛就一定不会差,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讲好一个品牌,不光是要注意喊口号,还要找背书。牛根生大量的跟知名科研院所合作,但重点并不是开发牛奶,他人在伊利时期就是做生产经营,不会不知道牛奶如何开发。 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借牌子,我的品牌来自于某某知名科研院所,我的技术来源于某某核心实验室,这样自然可以推动消费者建立对新品牌的信任和认知,从而释放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 有了品牌,剩下就要去考虑如何交货。养牛,乳奶系统生产工厂,这些都是花大钱的地方,只有1000万,明显不可能从养牛开始。但在国内有的是农户,不止一家的现成加工厂,牛根生再次借助已有养殖与制造的产业之力,源头找原有的农户,稳定住奶源,制造找现成工厂帮自己代工。 但还有个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仓储跟物流。牛奶毕竟是个新鲜的生意,对物流有极高要求,物流如果自己做,是一块庞大的投入,成百上千辆车,每辆车50万,保守估计要花5个亿来建储仓与配送团队,更何况还会有大量的中转基地。 牛根生没有自己组建,而是直接找到现有的卡车运输队,用稳定的订单,适度让利的价格,来养活这些车队,有些司机想入车队没钱买车,牛根生甚至可以依托zf扶持与企业背书,帮助司机拿到贷款买车。 从注册公司第一年起,到2004年总共五年,牛根生的蒙牛实现了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后募资13亿人民币,可以说不再仅仅是内蒙第二了,已经剑指内蒙第一。 五年之后,牛根生又下了一步惊天妙手,他将央企中粮集团引入了蒙牛,估值300亿,让zy集团注资了60亿,成为蒙牛集团第一大股东。 十年时间里,牛根生创造奇迹原因在于,他不是在一个人战斗,而是调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同样的十年,有的人只会一点一点的砸钉子,有100块赚10块,赚了十年,再做第二个100块。而有的人是用100块一上来就可以做一万块的事。 一个企业家,想要完成一次十倍和百倍的突破,靠的不会是一个人,靠的一定是深度理解未来周期全局三大趋势,靠的一定是产业力资本力地方zf力三力合一。#创业 #蒙牛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