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8-21 16:59:55 浏览:1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都已经感受到了 这个问题就是“我要怎么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和认知茧房” 信息茧房的本质是共鸣(或共情)成瘾,就像从心理舒适度出发,人们会倾向相信那些,自己的经历、教育、社会身份、情绪回路、创伤、易构建情景等等可以共鸣的东西,而无论其是否真的有道理。 所以很多平台给我推送的都是一些千篇一律我可能会感兴趣的数据推送,但这样的结果有一种自行封锁信息链的感觉 因为人们会倾向于相信,在心理暗示上带有褒义词汇,且与自身超我匹配的描述,哪怕这个描述本身换一种说法,就是明显的悖论。甚至由于对自己视野或认知以外的盲区缺乏基本的系统性概念,人们还会倾向于相信,用自己的经历或周边的环境结构去解释盲区的规律和结构 这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这就导致,人们在选择信息和分析信息时,会围绕感性共鸣(或共情)来进行定义和筛选,将无法获得多巴胺的部分认定为假(或无价值的、邪恶的、不道德的、需要被消灭的),从而隔离了自洽圈和舒适圈以外的信息#记录 #呓语 #病娇 #垃圾场 #少玮



评论:
Souler: 这大概是网络信息的弊端,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书本啥的,或者主动去搜索想了解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平台推送
Souler: 感性共鸣这很正常,但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和想法都不相同,可能会有些相同经历,但也都是别人的生活,与自身境况不同。即使有道理,我觉得也是和自己无关的。
Souler: 我会看一下接触到这些是不是有限定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适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