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纲要 原创 释学山 学山禅师 若想修行,需要达本末,明次第,知关键,会方法,肯施行,能坚持。于此清晰明了,方好安心修行,直至菩提。 所谓达根本,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无所得。如何见自本性?本性一切时中,自用自见,自行自证,自性自如,不须更见。正见闻觉知时,不起见闻觉知想,即是本性见,亦名见本性。于此亦不住,不起见性想,方得相应。 但起少法可思可见可欲可求可修可证,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若一念离真,看到即转,假名为修,非实有法可修。此是达根本。 虽达根本,知无所得,无奈众生无始以来,烦恼无明根深蒂固,习气业识为己主宰,觉悟力弱,解脱力薄,故须时时护念,长时牧牛,做辅助功夫,凭止观之功,借方便之力,令烦恼力浅,观照力深,亲证解脱,受用妙法。 虽然道无先后,觉无次第,于实相中,亦无迷悟,亦无修证。但依幻说法,就世谛而言,不妨方便施设次第,开示修行要点,为众生做入道之门,成解脱之梯。古人云:不可着菩提而非权慧。经云:发阿耨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故有渐修次第之说,亦有了因缘因之别。 现将修道方便次第,归纳为几个要点,令初发心学禅者,知其大纲,明晰路径,增长信心,知所归趣。欲学禅宗,欲学佛法,若欲修行,欲得解脱者,但依此行,依此修,依此坚持,必获利益,必证道果。 此之助道修行,不论悟与未悟,有无根基,但发心向道,志求解脱者,皆可参考,借鉴施行。能行于此,未悟者即可悟道,已悟者日臻玄奥。 一,先放下一切向外驰求之心,不再关注他人外境所发生的一切,回心向己,少欲知足,减少世间琐事,不求世间成就,将精力完全用在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实修解脱上。 世人因执我与我所,妄认四大为己,思想为我,昧己真性,被六尘幻境所迷,其心四处攀缘,如猿跳跃,舍一捉一,曾无暂停,故轮回生死,无心无力思惟甚深实相,办此解脱生死大事。所以,若欲修行入道,先须万缘淡泊,制心一处,专心办道。 自己法身慧命,无人替你负责。若不成就,六道之苦,亦无人代替。修行需自己时时护念,纵亲生父母,亦照顾不得。解脱之力须自己长养,纵佛陀亦无法插手。所以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爱己者,当善思念之。此事最大,超于一切。 二,现如今,修行者中,说理者多,实修者少。知解者多,自证者少。浅尝者多,深入者少。盲修者多,会用者少。故欲学禅宗,实证佛法者,当理事双修,定慧等持,认认真真学经论,不厌其烦,不畏枯燥。踏踏实实做功课,不偷懒,不放逸。老老实实进行实修,不辞辛劳,脚踏实地,不欺骗自己,不糊弄自己。每天为自己安排定课。诵经,坐禅,发呆,独处,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于静处消融自己无明,于闲处观照自己妄想。 三,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办成世间一件大事,尚须几年甚至十几年,更何况解脱无始以来根本无明,出离旷劫以来生死轮回。故须发长远心,须立坚韧志,时时亲近善友,与善知识为伴,互为加持,相互督促,常观己过,莫见他非。不半途而废,不退失道心。莫知解佛法,不口说般若。不与人争论,不议论佛法。实打实地改变自己认知,一心一意转化自己习气,好好牧牛,长时保任。断除自己烦恼,增长解脱道力。 四,在生活中历事练心,以家庭为道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入道之首要先回归自己,亦不可执着自己。有了智慧和功夫,要回归生活,回到众生中去,和光同尘,以四摄法,自觉觉他,先利益家人,再旁及一切有缘。不可耽着自了,贪恋清净。 虽言实修,做功课,亦不可执着形式上的功课,要将听经闻法,定慧等持的力量用在生活的对境上,能透过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境遇,一切无碍。尤其在与家人的关系中,懂得后退的智慧,提起谦让的观照。与家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不争论,不干涉,不操控,不越界。互相尊重,普行恭敬。若能如此而行,方是修行成就。若因一己修行,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人心不安,定是自己执着了修行,错解了佛法,不会真正的修行。当及时醒悟,虚心忏悔,改过重来。 于生活中,于红尘里,做大法船,燃智慧灯,成众生向导,做众生善友,不舍世间,不取涅槃。 以上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和关键处,亦是次第,亦是重点。次第中有根本,根本须赖次第。亦不可执着次第。若是上上根人,自知修行时节因缘,善自护持,亦无定论。 修行者,但能于一切法融会贯通,切实而行,久久坚持,定至宝所,回归本处,不空来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