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rgenthau发布时间: 2025-03-20 08:44:06 浏览:10 次 发布地: 杭州市 天气: 晴

        关于《芳华》,我依稀记得萧穗子在片末的独白:“我们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带来的改变与难掩的无奈。”芳华只不过是青春二字的“文艺范儿”,如同多年前那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只不过这部电影所记录的青春更加美轮美奂、更加可歌可泣、更加真实残酷而已…… 时代的拷问是严厉的,我们终将面对我们所不愿接受的改变,这就是芳华即将逝去的前兆。当1976年那一张张黑色的帷幕落下时,影片中活在世外桃源的文艺娃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种种变化。它们骤然而至,以至于大家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它们却又足够舒缓,因为已经给这些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准备了,只是生活安逸的他们根本没想过去做出改变,这一点甚至包括他们的领导。影片所刻画的第一个时代,是一个英雄必须以死亡的代价来交换永垂不朽的时代,是一个做了一万件好事却不能做一件坏事的时代,是一个集体决议的暴力大于个人坚持正义的时代,是一个爱情友情亲情尤其模糊不清而不断彼此错过的时代,是一个好人未必有好报、弱势群体并没有办法逆袭的时代。笔者确实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但却又似乎经历过,因为时至今日,这些时代的标签只要撕去其外表的装饰,内里的区别有多大呢?如今,麻木的现代人能够铭记的依旧必须是死亡或者超越死亡的痛苦;如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依旧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如今,网络暴力的口水似乎比集体决议的压迫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彼此相爱的人一样会错过,懵懂时期的人们一样分不清爱情与感激,只是或许没有当时的人们那样单纯与无私;如今,草根依旧无法逆袭,好人依旧未必有好报。有人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则以为,所有的时代都是一样的,能够为时代而改变自己的人才会不一样。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笔者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何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仅仅是他会用人会打仗么?”,其实仔细想来,或许真正的答案应该是曹操是为了时代而改变最多的那个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自幼年就极度自负,为人甚至有些刻薄,身为校尉却心怀三公的野心。但他能够不断收敛自己的锋芒,甚至不论自身好恶,而向所有有用之人低头示好,这一点一直到他贵为魏王亦如此。换言之,他主动将自己的个性社会化了。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那群人,都在不停地被制度化和社会化。最终,他们的芳华逝去,理想则面目全非。或许,在那青春欢畅的年代,就能够意识到自己要主动去做出变化,而不是被社会改变,就是所谓能否实现梦想的分野了吧。所有的时代,都会如文公团一样,将人的身体乃至思想限制在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越是让人满意,就越是难以摆脱。在这个大院里,外界的喧嚣与他们无关,那些激烈的政治斗争竟然也可以被忘却,他们可以尽情挥洒着青春,释放着那最纯洁最绚丽的人生之美。然而,没有人能逃脱时代的变革,安宁终究会被打破。《肖申克的救赎》被绝大多数人当作励志影片,我却对老布鲁克的命运尤为感怀,因为那些被彻底制度化的人是注定无法抵挡环境变化的。所以我们才看到,《芳华》中的角色各奔前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散伙饭是旧制度的丧钟,也是新生活的号角,然而每个挥洒过真情实感的文艺兵们由此才知道——他们回不去了。最终,种种选择还是产生了无法掩饰的落寞与无奈,而相对较早被环境排斥的两个人,不论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活雷锋”刘峰,还是一直被嫌弃的何小萍,如同萧穗子的独白,“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他们更为知足”。显然,二人应该都没有实现梦想,但相比而言,他们却看破了红尘,坐观风云涌。一切都在这份淡然面前而褪色,岁月静好反倒安了营,扎了寨,乃至占山为王,成为他们的现实。 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感慨韶华易逝,这样的感慨也逐渐流于形式,流于虚无,我们早已知道自己必须主动做出改变来迎合这个世界的发展。其实,所有的哀叹都源自大家对过往的热血、憧憬、懵懂与奋发的怀念与留恋。导演用他们那个时代的“芳华”再次洗礼了我们的青春,而影片《芳华》则用那个时代人们理想的面目全非来安慰我们已经开始支离破碎的旧梦。要放浪游戏,年纪未免太老,要心如死灰,年纪未免太轻,这始终是一个问题。#《芳华》 #电影 #影评 #青春 #肖申克的救赎



评论:
Petrichor: 一代人的青春在血色与月光里燃烧,最终都成了时代洪流中沉默的石子…
作者: 用半生缘里的话说,“最可怕的是半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下一代的半辈子正在这样继续度过中。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