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一个城市,
先从美食开始,
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泉州有闽南菜、南洋风味和中原传统的融合,
比如姜母鸭、面线糊、花生乳、肉粽、
芋头饼、土笋冻、润饼、海蛎煎,
还有牛肉羹、沙茶面和石花膏等等。
姜母鸭脱胎自郑成功屯兵时的药膳智慧,
老姜与番鸭在砂锅中文火缠绵,
驱寒温补的功用暗合闽南「医食同源」哲学;
面线糊以海上贸易催生的细面线为骨,
虾糠熬汤打底,
可随渔民收获自由搭配海蛎、鱿鱼,
成为包容万物的「早餐江湖」;
花生乳则见证明代美洲作物本土化——
落花生经泉州港传入后,
被石磨碾出脂香,
与砂糖共沸成乳白琼浆,
配炸枣油条,构成古早味甜品宇宙;
阿拉伯商队携入咖喱、沙茶,
闽南人将其与本地海鲜结合,
诞生了沙茶面、牛肉羹;
古波斯传来的茉莉与铁观音碰撞,
造就了茶配文化;
郑和下西洋船队留下的芋丸、蚝仔煎,
至今仍是街头标配。
明清时期,
南洋归侨引入肉粽、烧肉粽,
红砖厝里的家宴
则保留着唐宋中原的润饼、土笋冻。
这些美食从市井深巷飘出的香气,
恰似泉州性格的注脚:
既守着中原南迁的农耕根脉,
又敞开胸怀接纳四海馈赠,
最终在寻常烟火里酿出独特的地域诗学。
图片拍摄于福建泉州








